万物互联的例子(万物皆有联系的例子)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2-10-06

万物互联的例子(万物皆有联系的例子)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记者 兰杨萍

今天,人类正处于从工业文明迈入数字文明的重要关口。正如业界专家所言:‘数字文明时代,万物皆可互联,一切均可编程。’ 数字技术作为‘新生产函数’,正在演绎未知大于已知的数字文明‘新方程’。浙江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郭华巍说。

9月23日,由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承办的浙江省社科联跨学科论坛之可编程社会与数字文明主题研讨会在杭州举行。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新闻学院孙玮教授,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吴飞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彭兰教授等8位专家学者围绕主题作了交流发言。浙江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郭华巍作视频讲话。

郭华巍认为,在数字技术深刻改变生产样态、拓展生活空间、丰富文明内涵的新时期,要围绕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的高水平推进数字化改革,打造数字变革高地目标,以及扎实推进全民共享、引领未来、彰显制度优势的数字文明建设要求。着力打造透明可信任、高效低成本的数字应用场景,构建实时互联、联动协同的智能化机制,提升动态分析、实时互动、精准服务的治理能力;重塑产业发展形态、更新社会治理模式、迭代应用服务水平;从而为推进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提供根本动力。他强调,我省社科专家学者要以跨学科的整体视野,以创新制胜的发展导向,为我们齐心勾勒的数字文明美好生活图景,提供卓有成效的制度探索和理论创新。为构建新型数字安全生态体系,打造国家数字文化创新高地,涵育基于以人为核心的数字文明,提供具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前瞻性思考和原创性观点。同时也为加快构建具有浙江辨识度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高水平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强省建设,贡献社科界的智慧和力量!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数字技术的迭代升级正推动可编程社会从理念走向现实,也推动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迈入数字文明。与此同时,以互联互通和迭代重构为主要表征的可编程社会,也为数字文明——运行机制、治理模式、文化理念,提供了越来越大的想象空间和创新活力。

新时期,要注重把握可编程技术与人性的深度协同。可编程技术的设定与发展,要以人的情感体验、人的尊严和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核心关切,以激发人的创新活力、道德品质、智慧涵养为重要目标。要有效建构数字化应用场景中的规则体系。通过不断形成渗透于数字算法和技术结构中的算法共识,进一步完善与可编程时代相对应法律法规体系,更好厘清开放共享的边界,着力解决目前数字化应用发展不平衡、规则不健全、秩序不合理等问题。要打造硬核成果有效夯实数字文明理论基座。以应用端创新为导向强化基础理论和标准体系研究,创新丰富我省数字化改革理论体系,推动数字共生、共创、共荣,让数字文明成果更好地惠及人类发展,为数字文明做好安全护航。

会上,来自省内外40余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新闻传播、法学、逻辑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交流。线上直播受众达476万人次。

精彩观点

孙玮(复旦大学新闻学教授、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

从媒介角度看,数字文明是一个数字技术作为媒介支撑的文明。断网必死亡,生存即更新。网络数字和编程技术已经成为人类文明生存的基本预设前提。人类的生存就是不断跟着可编程的程序,跟着整个数字技术的网络不停地更新,这是我们现在数字文明从媒介的角度看它的一个基本的状况。

吴飞(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浙大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

人工智能怎么和可编程社会结合起来?我们有一个猜想,人类的任何学习过程和思维活动都可以被精确描述,从而可以被计算机进行模拟的,我把这句话称为人工智能的第一性原理。如果一个人工智能可以编程出来,一定先要精确描述。精细的描述是我们仿真一个智能活动的首要先决条件,然后才是正确的编程,最后把一个能够描述清楚的活动用计算机语言编程出来进行实现,这几步一步都不可缺少。

彭兰(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当我们把交互上升到传播概念的时候,我们探讨的不仅仅只是把计算机当做一个工具。有一个词叫可控,为什么有的人会选择机器而不是选择人做朋友?人和人之间的交流要付出很多成本,要投入时间精力,在交流的双方都处于平等的地位、人都想控制对方的情况下,交流的效果有限,从里面获得的收益也很少,从这种所谓投入和回报的角度来看,未来人很多可能选择更听话、更好控制成本、最后收益更大的人机交流的方式。但是我们要防止和警惕,当机器向人靠拢的时候,人变得越来越像机器,如果人和机器之间没有任何的界限,未来会变成一个什么样?

互联网小常识:CIDR地址规划方法。根据需要划分的网络个数确定还要增加几位网络前缀,然后列出地址段。

吕本富(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会长、中科院大学经管学院教授)

可编程社会在我看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信息化,第二是网络化或者连接化,第三个阶段就是智能化。各位注意,法官不带感情并不是有优势的,机器人不带感情的判案也不一定对人就最好。所以凡是涉及到对人的判断的工作,一定是人类为主,机器为辅,不能让机器做全自动的决策;凡是涉及到人的问题,先不能交给机器做,这是伦理之一,因为有可能会产生偏见、歧视等等。

胡铭(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光华法学院常务副院长)

数字时代的网络纠纷有哪些特点?首先是案由类型相对集中,有些传统的纠纷在弱化。如以杭州互联网法院为例,近年来的案例越来越聚焦于某些方面,比如说网络著作权的纠纷,占到了28%,网络金融借贷合同纠纷占到29%,网络服务合同纠纷占到21%等等。在传统的工业社会这些纠纷是很少的,但是现在越来越多,传统的越来越少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公交扒窃现在几乎没有,入室盗窃也少了,另外面向新的网络纠纷不断发生。

杭州互联网法院今年上半年审理了元宇宙全国第一案。这些新事物对社会治理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未来的纠纷发生的主体正在发生变化。

互联网小常识:邮件系统的工作过程如下:(1)用户使用客户端软件创建新邮件(2)客户端软件是SMTP协议将邮件发送到发方的邮件服务器;(3)发放邮件服务器使用STMP协议将邮件发送到接收方的邮件服务器,接收方的邮件服务器将收到的邮件存储在用户的邮箱中待用户处理(4)接受方客户端软件使用POP3/IMAP4协议从邮件服务器读取邮件。

徐利(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设计学博士)

艺术作为重要人类感知的一种媒介,怎样去突破?比如说原来二维的绘画、三维的雕塑,现在要突破二维、三维的局限。人类的感知大部分源自视觉,所以艺术常常被很多行业称为视觉艺术,但其实艺术还能感知到更多方面,如听觉、触觉等等,甚至现在讲五感、六感、超感。虚拟世界导入到艺术领域,拓展了人类对艺术媒介的认知或者维度的发展。数字化科技的广泛运,用给艺术家、设计师提供了很多机会,在科幻电影当中,我们也经常可以发现各种各样的装置艺术成为畅想未来的载体。

方兴东(浙江大学文科领军人才、浙大公共外交与战略传播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

到今天为止,基本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每天得到的传播流或者信息流,基本是以下几种途径:一种是大众传播过来的,二是web1.0时代网络过来的,三是社交媒体以用户人际关系传播过来,还有一种基于数据和算法自动推送过来的。我们希望把这4种信息流用定性的方式描述清楚,再用定量的方式把信息描述出来,把数字治理解释清楚,成为支撑这个学科的基础。我们希望从历史出发,构建一定的理论,再到应用和方法,希望三五年能够有一整套的基本体系。

黄华新(中国逻辑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

数智科技正飞速改变人们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文学科知识生成与传播的内容和形势。数字化与智能化成为引领新时代的显著特征,是数智科技与人文智慧的有机衔接,也成为人文学科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的新的趋势。

人文怎么赋能数智?从价值论的角度来说,要对数智科技做人类学层面的哲学反思。人类追求真诚、善良、和合、美好的远景,应当作为首要的前提,贯穿数智科技发展的始终。未来社会,怎样让人活得更像人,让机器更像机器,这确实需要我们充分借鉴古今中外的哲学智慧,多想一想头上的灿烂星空,心中的道德戒律,多一点科技伦理、工程伦理层面的探究。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互联网小常识:交换机要丢弃的数据帧是目的地址与源地址相同的或者出于安全机制考虑不能转发的。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