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生态演进:智慧出行领域趋势盘点
罗兰贝格第十期《汽车行业颠覆性数据探测》最新调研结果显示,2021年,中国成为持续领衔全球最具创新活力与颠覆性的汽车市场。聚焦中国市场,新能源车持续超预期加速渗透,带动多位一体的补能网络跨越式发展;本土出行服务商与生态伙伴跨界融合,持续探索场景化生态合作落地;此外,在有效的疫情防控下,居民长距离出行、城市的三位一体立体交通体系以及交通体系智慧化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展。基于此,罗兰贝格汽车行业中心梳理了智慧出行领域的五大趋势,分享中国汽车生态演进的最新进展。
2021年,中国电动车市场再次取得显著突破,全年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有望突破 15%。疫情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正在逐步缓解,针对补能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营的政策支持力度与覆盖地区不断扩大。2021年,全国公共充电桩超过 100 万个,大功率直流快充桩比例超过 40%,持续领先全球发展,进一步切实提升补能基础设施服务的保障能力。放眼未来,可支持换电车型的产品比例、光储充一体化能源管理服务方案、有序充电、车网互动(V2G、分布式储能)的新技术应用以及依托“互联网 +”的智能集成平台等发展趋势均较为明确,“车-桩-站-人-云”的多位一体补能体系也将逐步形成。
中国是全球最具创新性与颠覆性的主要汽车市场之一,中国消费者对自动驾驶与移动出行的兴趣、发展期待和安全运营的信心均远超欧美消费者;相较而言,中国消费者对此认知最为正面,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测试体验和尝鲜。纵观 2021年,领先的移动出行服务商纷纷打磨应用场景,推动“场景化生态合作”日臻成熟:借助生态伙伴的力量(如主机厂、物流配送企业、餐饮与新零售企业等),实现场景内商业化的率先落地,共同探索可持续的商业/盈利模式,而生态伙伴将利用其在移动互联网的深厚积累与商业模式实践,赋能汽车生态服务。同时,疫情管控推动了部分封闭场景下的服务在中国市场上的投入运营与落地速度,如无人配送、移动餐食与移动零售等。
受益于有效的防疫管控,中国成为最先恢复社会常态化运作的地区之一。相较欧美等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地区,中国居民的长途出行需求受此影响的程度最低,但可接受的最长出行距离(包括国内和出境)仍较疫情前缩短近 20%。疫情后,中国居民对采用乘用车出行的偏好提升,而对飞机的偏好下降,但整体偏好差异相较欧美等地居民变化不大。国家与地方防控政策、所属单位出行管控、线上沟通方式的兴起、环境考量、预算限制等成为限制公务出行与私人出行的主要影响因素。
在新能源、垂直起降和无人驾驶等技术领域的发展助推下,中国城市立体交通体系的发展突破将围绕“载物”及“载人”的应用场景,为物流运输、医疗救护、现代农业等行业进行赋能,助力传统产业向高端化及智能化转型升级。监管政策完善、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将是推动我国城市立体交通从概念试点到规模化落地的三大核心影响因素。目前我国的城市立体交通尚处于起步阶段,得益于中国快 递物流及外卖行业的发展,致力于解决中国居民城市末端配送需求的“载物”场景率先突破,为企业提供更为高效、可靠的物流运行模式。而针对“载人”应用场景,其便捷高效的优势将有益于缓解中国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大型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未来,城市空中交通将助力“空-地-下”三位一体新型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与地面道路交通、地下轨道交通形成互补和联动。
2021年作为“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多地响应政府与政策号召,智慧型城市战略密集发布,持续推进智慧交通体系、云平台与计算不断发展,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不断完善,智慧城市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及车路协同能力不断增强。目前,中国智慧城市交通体系搭建主要聚焦于一线及二线城市,未来将逐步下探至中小型城市,以提升城市创新及竞争能力。在智慧城市交通体系的建设推动下,中国居民将最大程度地减少“通勤时间”,政府对城市交通的精细调控与精准管控将进一步提升,使人、车、路、环境这四大组成要素协同运行。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