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末代皇帝》要花一个小时的笔墨描绘溥仪小时候的事情?
这部电影在拍摄之初考虑的受众就是老外,而不是咱们中国人。外国的导演,拍的中国末代皇帝,导演的主要市场就是海外市场。而海外受众很难对当时中国的时事产生共鸣。
好奇心都会集中在中国的皇帝们的生活是怎样的,所以用较大篇幅去描绘溥仪的幼年时期。一来可以迎合观众。二来可以使皇帝这一设定变得丰满。毕竟,在溥仪稍大些的时候,这个皇帝已经被扫地出门了。唯一能明确佐证他是皇帝的事实,就是在皇宫大院内生活的这段时间。
而也正是这段时间,皇权基本上算是彻底的没落。一边的皇宫大院内宫女太监的追赶,一边是北京街头革命胜利的欢呼。给人一种荒诞错乱的感觉。又赋予了这个角色的悲凉感。事实上,真正意义上的大清末代皇帝,在被扫出皇宫的那一刻就算是终结了。
清朝皇权的末端终结,也是发生在溥仪的小时候。也是那时候,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算是推翻了清政府的皇权,带来了全新的革命成果。一个纯纯的外国友人,如果在没有看到溥仪小时候的皇宫生活,以及同时期发生的革命动乱,他很难看懂为什么溥仪会和日本人合作,以及溥仪为什么会被扫地出门,以及再然后溥仪为什么性格和人格上不够贵气。
太平盛世的皇帝们,总是要有与生俱来高高在上的气质,这不是一朝一夕培养出来的,这是从小沉浸在权力的中心,动辄掌握别人生死以及指点江山带来的王者之气。但是这些气质你很难在溥仪身上看到,溥仪所呈现出的,是一个养尊处优的贵公子气质,其实这与皇上的气质是有本质的区别的。皇帝的气质是威严,果断,说话不容置疑的。
贵公子的气质是,养尊处优,淡然,随和的。但如果一个上位者,非常的随和,那绝对是皇权的灭顶之灾,即使在历史上描述的善良皇帝,也都是随和的外表小装着步步为营的心机。而溥仪的随和就是真的随和。这很荒诞!所以导演拍摄影片时,把受众人群的设定为全世界受众,所以拍摄溥仪小时候的片段,就显得极其重要,不然大部分的外国人以及不了解历史的国人,看完影片也都是一脸懵!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