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浪潮下 智慧高速需要哪些智慧?
近日,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扎实推动“十四五”规划交通运输重大工程项目实施的工作方案》(简称《工作方案》),提出要实施“交通运输新基建赋能工程”,强调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线,推动感知、传输、计算等设施与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协同高效建设。
5月25日,中国交通报社与腾讯联合开展第二期“智慧交通观察·群聊2022”主题研讨,嘉宾围绕智慧高速公路建设的核心功能、场景应用与推广,以及经济性和可持续发展前景等展开讨论。与会专家表示,智慧高速公路建设要精准解决行业痛点,让运营管理者和公众都有获得感、幸福感;要靠场景和功能驱动建设、打造投资建设闭环,建设可持续运营的智慧高速公路。
2018年2月,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和智慧公路试点的通知》,划定了北京、河北、吉林、江苏等9个智慧公路试点地区,自此,智慧高速建设试点工作迈入加速阶段。现阶段,智慧高速公路建设已在高速公路收费、交通流监测等方面有较为成熟的应用成果。
“智慧高速公路建设的核心始终是围绕交通运输行业的安全、畅通、节能。”北京中交国通智能交通系统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孟春雷表示,智慧高速公路建设是以人民为中心,与交通强国“建设人民满意交通”的目标一致。
中咨泰克交通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张艳也表示,智慧高速公路建设的核心是保障安全、快速通行,此外,通过智慧化手段,例如近几年正在探索应用的智慧收费机器人、巡检机器人等来实现降本增效,是广义节能的一种体现。“对于管理者而言,减少了人工成本;对公众来说,通行更快速顺畅,也是节省了经济成本。”张艳说。
《工作方案》也提出,“十四五”时期,重点推进杭绍甬高速等一批智慧高速交通新基建重点工程,以点带面推动新基建系统化、规模化发展,增强交通基础设施精准感知、精准分析、精细管理和精心服务能力,提升交通基础设施运行效率、安全水平和服务质量。
众多互联网科技企业也深度参与到智慧高速建设中,共同推进高速公路路况全域感知、管理高效决策、信息精准触达,提升公众在高速公路领域出行的获得感。
去年,江苏交通控股有限公司与腾讯等科技企业共同成立数字交通联合实验室,着力研发促进“数字交通新基建”的具体应用,实现车辆身份智能识别、交通气象和路况数字预警等功能落地;广东省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联合腾讯发布“基于Radar+ETC实时感知的高速公路数字底图技术路线”,双方基于融合感知和多源动静态数据,实现对真实交通态势的实时监控和预警,提升道路出行安全和用户出行体验。
“智慧高速应用场景多,对于异构、海量数据获取的实时性和准确性等要求都很高,对边缘计算、云计算等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院长认为,精准监控和采集信息的能力是实现智慧高速公路建设的前提,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将不同类型的数据有机结合,便能发挥出智慧高速公路的更大功效。
与会专家均表示,当前智慧高速公路建设正处于发展上升期,数据采集和应用的可靠性以及5G等技术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的应用还在探索中。
除了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和处理技术,智慧高速还需聚焦不同场景的具体问题和需求。对此,孟春雷认为,智慧高速公路建设需要更聚焦于高速公路管理者和公众可触达的功能和场景中,注重在终端上的应用,将感知设备、车辆、管理者和公众连接起来,从而提升获得感。
进入新基建时代,除新建智慧高速公路外,很多智慧高速公路的项目是在已建高速公路的基础上,做出智慧化提升和改造。
“要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找准改造提升的痛点,比如事故频发或是交通量过大等。对于已经建成的高速公路,最大优势是可以通过历史数据分析出当前迫切需要改造和提升的内容。”张艳认为,高速公路的智慧化改造,不能仅仅被新技术牵着走,提出千篇一律的改造方案,而是要针对不同高速公路的痛点问题给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实现“一路一策”,甚至“一路多策”。
腾讯智慧交通副总裁谢建家表示,在智慧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不同场景的技术路线是不同的。如今的智慧高速建设,除了研究基础设施建设,还要考虑上线的产品、场景,建设开放的平台,让所有交通参与者都能参与到智慧高速场景的价值挖掘中。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突破和发展,公路养护也逐渐成为智慧高速公路建设的重要应用场景之一。张艳表示,通过智能感知技术和智能巡检等设备的使用,可以代替传统人工养护的管理模式,为养护人员、运营管理者提供科学决策。
一方面,智能巡检可以把道路相关信息、发现的问题等实时上传到后台并记录,节省了人工成本,提升养护质量;另一方面,智能巡检能为公路运营管理者提供科学决策,以前可能通过人工经验判断路段是否需要进行养护,但如今通过智慧巡检,可根据日常巡检的数据分析何时需要进行养护。尤其是在隧道、边坡、桥梁等关键基础设施的养护上,通过实时监测、数据分析和及时养护,形成设施运营管理的闭环,能够提升基础设施的安全性,延长寿命周期。
当前,我国智慧高速公路建设以试点示范为主,在建设过程中,仍然面临着建设和维护成本高、难以形成大范围覆盖等挑战和痛点,与大规模改造和应用阶段还有一定距离。
“要确保高速公路运营方和使用者之间实现互惠,才能使智慧高速公路的试点阶段真正转向应用并得以发展。”认为,在高速公路领域的智慧感知和信息发布等方面,高速公路运营企业可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但由于缺乏直接与公众连接的渠道,还没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盈利途径。
同时,目前高速公路上的车辆、道路还都没有大规模安装相关感知设备和普及相关应用,一部分原因也是由于缺少资金投入和营收的闭环,因此大部分的智慧化建设还处于实验阶段,没有转为实际应用。
“要在经济上可接受,提供智慧高速公路解决方案绝不能建立在不合常理的经济投资基础上。”孟春雷表示,在近几年推进智慧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反复强调了可设计、可实施、可验收、可自评估的“四可”理念,其中,可自评估就是在智慧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对数据有效性、基于数据的决策分析的有效性,以及对交通改善情况的有效性等方面,要能够做出自评估。
张艳也认为,智慧高速公路建设后的运营管理费用、经济节能性等经济需求是必须要考虑的。尤其对于已建高速的智慧化改造,需要做好全面的指标比对,例如,经过智慧改造后的高速公路通行效率提升多少、事故发生率降低多少、运营管理成本是升高还是降低等等,从而确保智慧高速公路的建设是真正经济节能的。
谢建家表示,智慧高速公路建设要与原有的基础设施结合起来考虑,尽可能使新旧设施设备兼容,从而建设更符合经济成本的智慧高速公路。此外,推广智慧高速公路建设和挖掘更多应用场景,还需要批量和规模化的运营,这就需要建立统一的标准,从而使场景开发成果能够适应不同路段,加速规模化应用。
进入新基建时代,除新建智慧高速公路外,很多智慧高速公路的项目是在已建高速公路的基础上,做出智慧化提升和改造。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