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年前,这部惊悚电影拿下五项奥斯卡大奖,靠的不是吓人
影院不开门,影迷都在翻老片。哪一部值得复看?
近日《沉默的羔羊》重映的消息让大家又记起了它的魔力。
这部于1991年首映的电影,不少片段都充满血x,再加上背景音乐的渲染、拍摄手法的加持,让它成了一部不敢看,看的时候更害怕,看完却久久难忘的奇特影片。
但是,再恐怖,也敌不过它好看,毕竟是夺下了奥斯卡5项大奖的经典影片,它并不是“吓”大的。
之所以能成为经典,自然离不开演员对于人物刻画的神一般的精准贴切,以及它本身所揭露的社会现象、涵盖的现实意义,还有对人性透彻的解析。
电影能够分析的点实在太多,本文着重拎出女主克丽丝·史黛琳的心路历程进行分析。
首先,整部电影是围绕一个心理变态追捕案来展开的,凶手水牛·比尔专挑女性下手,把她们囚禁起来后夺走生命,并剥下皮肤作为纪念。
而对于这种有着变态癖好的杀人犯的心理,只有同类的精神病医生汉尼拔·莱达能够分析解答。
但是汉尼拔本身就是一个食.人魔,被关在监狱八年,警方没有人能够撬开他的嘴来协助破案。
所以,克劳福先生从警校里选出了一个漂亮聪明的女学生,来完成这项任务。
她,就是克丽丝。
虽然克丽丝是一个见习警察,但在为人处世方面,她自有一套圆滑的说辞,没有丝毫胆怯和羞涩。
面对某些男性言语上的性骚扰时,她不会强硬拒绝或直接开撕,而是利用这些优势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最后还会巧妙地用言语为自己收场。
在第一次会见汉尼拔的时候,汉尼拔瞧不起她一个见习生,克丽丝就顺势拉低自己的位置,用谦逊的态度表示自己是来学习的。
这种以退为进的世故,让汉尼拔对她高看一眼,也因此推动了汉尼拔协助分析罪犯心理的情节发展。
因为,对高智商的汉尼拔来说,克丽丝是一个有趣的存在,他想要分析她的心路。
为了能快速找到比尔的下落,克丽丝就和汉尼拔做了交易。
她把自己的童年经历分享给他,而他把自己对比尔的分析教给她。
两人交锋的过程,其实也是克丽丝的自我救赎的过程。
汉尼拔诱导着克丽丝,一步一步地走进内心深处的恐惧,寻找到午夜惊醒的梦魇的根源。
那一个个被尖叫声困扰的深夜,是克丽丝潜意识中自我编织的蜘蛛网,她把父亲的死归责于自己的无用,把羔羊的死也归责于自己的无能。
所以,她努力着成为FBI的一员,把内心的谴责付诸于抓捕罪犯的行动。
她拿着高级皮包,却穿着廉价鞋子,想要用外在的装饰弥补内心的自卑。
她敏感细致,又有野心,能够从凶手的作案手法分析出性格、身材和癖好;能够从马丁参议员的呼吁中看出她对心理学上共情的利用;能够从博士的几句话语中得到他对自己感兴趣的意思……
她是个好的探员,而这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摆脱那张蜘蛛网的束缚。
在此之前或许她没有意识到,这张蜘蛛网是她亲手编织而成的。
汉尼拔不愧是熟知人性的精神病专家,他通过对克丽丝的观察和交谈,很快就找到了症结所在。
他在分析比尔养飞蛾背后的心理时,说他是想要改变。飞蛾破茧化蝶的过程就是一种转变。
童年经历过的长期的虐待让他极度讨厌自己的身份,想要变性又被无情拒绝,从而走上心理扭曲的路,用自己的手段实现目的。
其实,这也是在说克丽丝。
寄养在亲戚家时,克丽丝曾经被尖叫的羔羊惊醒,她出于同情和保护的欲望,试图放走羔羊,但那些羊原地不动。
从小的圈养让它们忘记了自己本该是自由的。
但她不死心,自己抱起一只羊就走,对她来说,能救一只是一只。
可惜的是,最后的结局是羊被杀,她被送去孤儿院。
这段回忆之所以会成为克丽丝多年来的心魔,其实还是源自她父亲惨死的经历。
虽然从时间上来说,事情已经过去,但实际上它像电影一样,一直在藏识中放映,等到触及相似的情境,就会刺激我们的注意力,从现实转移到痛苦的潜识中去。
不管是克丽丝,还是比尔,都是被童年阴影支配的受害者,只不过前者选择了正途,后者迷失了自我。
池宇峰在《人的全景》里提出了“全因模型”的理念,该模型由平衡态、负反馈、经验价值清单、比较器和平衡补偿机制组成,这五个模块互相影响,但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持平衡态的稳定。
在这部电影中,童年的不幸滋生了克丽丝的恐惧和悲痛,使她偏离了平衡状态,为了恢复平衡,她便产生了弥补内心罪恶感的需求和动机,这就是转变的源头。
她因为自责没能保护好父亲,但父亲已然去世,无法让她弥补亏欠,所以她把这种同情心转移到那些羔羊和其他人身上,通过拯救别人来得到自救,这就是平衡补偿机制。
而她父亲生前惩奸除恶的经历和榜样作用,让她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知道应该怎么做才能弘扬正义,这就是经验价值清单。
总之,所有的行为都源于克丽丝内心的不平衡,所有的行动都是为了恢复内心的平衡。
在影片的最后,克丽丝只身闯入险境,抓获罪犯比尔,救出受害者凯瑟琳,获得所有人的肯定。
她是成功的,找到了内心的归属感和安全感,达到了和过去的和解,让自己重又恢复了平衡的状态。
所以,影片取名《沉默的羔羊》,其实也是在暗示,羔羊的尖叫声最终趋于平静,克丽丝的梦魇最终被克服。
其实,对于自我的探索、寻找和救赎,一直以来都是人类社会的难题,也因此这一类的影视作品总是能引发观众的思考和共鸣。
《沉默的羔羊》放映后不久,另一部救赎因童年阴影而缺失的自我的电影上映,豆瓣评分高达9.1分。
它就是《完美的世界》。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逃犯布奇遇上了单亲家庭的男孩汉菲利普,上演了一段不是父子胜似父子的治愈故事。
布奇从小生活在家暴中,没有体会过父爱。
所以当他遇到同样没有父亲的菲利普时,一种共情自然而然产生。
他把自己缺失的爱都弥补在孩子身上,何尝不是一种自我的救赎和平衡态的补偿呢?明明是不完美的人生,却为了保护另一个灵魂不再受损,他做着过去完全不同的事。
一行禅师说过:“当我们明白痛苦,就不会再抱怨;当我们接受痛苦,就会具有慈悲心。”
克丽丝也好,布奇也罢,他们都找到了内心真正的恐惧之源,直面它,接受它,并作出改变去克服它。
人生而在世,无法选择父母,也无法选择幸与不幸,有些伤害可能会跟随一生,有些痛可能需要一辈子去治疗,但不管如何,生活总是要自己去过的。
乐与悲,其实取决于自己对自己的选择。直面恐惧之源,学会与自己和解,做出转变,毕竟自己才是人生的主角。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