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物联网专业(物联网专业对电脑有什么要求)
延续前一篇文章,梦想的第一层,让万物自己说话,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应该达到什么程度呢?
让万物自己说话只是一个形象的说法,实际上就是对万物赋能,让物品具备信息化、智能化特征,能够与人互动,从而活起来!让物品与人互动,就是物联网的根本目的。
为了清楚地描述一个事物,人们通常采取5W1H的框架,即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对象(What)、原因(Why)和方法(How),我们也采用这个框架来分析如何让万物自己说话。
任何事物都处在一个特定的时空之中,时间(When)和地点(Where)是任何事物都无法脱离的最基本要素,往往一起描述。在物联网领域,一个物品的时间和地点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取,具体可参考下图的分解。
人物(Who)指的是物品与什么人相关,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单位,类型包括拥有者、使用者、维护者、审批人等,也可包括生产者、运输者、安装人,或者目击者、报告人等,视具体场景而定。人物信息可以固定地记录在物品之中,或者记录在后台数据库中,也可以在处理流程中由软件系统根据操作者的身份生成记录。人物有身份认证的问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认证,如用户名+密码、短信验证码、刷卡、数字证书或者生物识别等,生物识别又可分为指纹、人脸、掌静脉、虹膜、声纹等认证方式,另外还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同时认证,或者多人同时认证,以加强认证的可靠性。经过身份认证之后,人物就可以有明确的角色和权限,相应地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阅览、改写、删除、审批或者进行其他特定动作。
互联网小常识:网络版防病毒系统的基本安装对象包括系统中心的安装、服务器端的安装、客户端的安装和管理控制台的安装。安装方式主要有本地安装、客户端安装、Web安装和脚本登录安装。
与人相关的主要是流程,流程环节包括自动处理和人为操作两种,其中自动处理的环节因为只涉及到物品,或者物品的某些部分,或者过程的某些步骤,在逻辑上可以分开看待,但执行是通过机械部件或者电子器件在极短的时间内自动完成的,所以一般不需要太多关注,可以在某个环节处理完后以发生通知的方式告知,包括系统内消息、短信、微信、邮件或者电话,电话通知方式因为要求人为响应,一般只在紧急情况下使用。不关注的环节其实恰恰是物联网系统需要重点实现的部分,或者说物联网信息化智能化的主要内容就是最大化地将流程环节实现为自动化处理过程。人为操作环节只是在物联网系统不能自动处理的时候出现,正是因为系统的智能化程度不足,才需要人的主观判断和操作行为。人为操作环节包括了人的体力劳动和电脑软件操作(主要内容是经过脑力分析判断后通过人机接口完成),实际上,体力劳动、人脑判断、自动处理三种环节的占比就反映了系统的智能化程度。
流程进一步又涉及到两个领域,一个是人机接口领域,包括键盘、鼠标、手写板、语音输入、手势识别、表情识别、体态识别、意念理解(脑机接口)等;另一个是人工智能领域,自动处理环节就代表了人工智能,包括了自动控制、大数据、云计算、边缘计算、机器学习、机器人等待细分领域。人机接口本身的发展也将导向人工智能,只是从决策来源看,人机接口更强调对人的意识的识别、理解和执行,体现为工具性,而人工智能则侧重于机器计算、机器决策和自动执行,体现为自主性。
互联网小常识:综合布线系统设计等级:基本型(1)、增强型(2)和综合性。
对象(What)指的是物品本身的特征,包括物品是什么,由哪些部分组成,有哪些属性以及这些属性的当前状态如何。明确是什么就是要有一个确定的名称,能与其他的任意物品相区别,名乃万物之母。名称通常涉及多级分类,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命名已经成为一项非常复杂的学问,具体的分类和命名规则可参考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02);组成部分也涉及横向和纵向的多级分解;属性可能非常之多,可以分为主要特性、一般属性和细节,可根据具体场景需要来设定包含的属性范围,一般不需要穷尽所有属性;属性的状态则依据属性本身而定。在物联网领域,属性状态涉及到各种状态的采集,即通过各种传感器来对属性状态进行采集采样、测量和数字化,这其中包括感应材料研究、感应关系试验、数量关系映射、数字化、记录、上传,进一步根据相关规则进行运算,之后就是决策和执行。感应关系包括声、光、水、温、力、场、化学成分、浓度等与电压或电流的对应,相应地就有了各种类型的传感器。
物联网系统中的对象信息,有些可以静态记录,有些可以动态生成;有些可以记录在对象自身之中,有些由对象自身或者监测设备采集后上传并记录在系统后台数据库中,有些则通过相关人员在应用界面中输入并记录在系统后台数据库中,还有些是通过系统运算后生成的新信息,也存储于后台数据库。后台数据库可以是集中式的,也可以是分布式的。对收集到后台数据库中的数据,可以进行实时的流式分析处理,也可以采用异步的AI算法任务进行定期处理,从而挖掘出更大的数据价值。无论如何,对象必须有一个唯一的标识(ID,即Identification,实际就是一串数字编码)存在于对象自身之中,这是对象所不可或缺的,也是对象在物联网世界存在的唯一依据。在信息世界,包括人在内,万物首先而且最终都只是一个数字,其他各种信息都与这个数字相绑定。手机号、IP地址、序列号、RFID等各种能进行唯一标识的数字编码,都可以作为物品的ID,而用于表示、传递和记录物品ID的技术包括手写卡片、条形码、二维码、RFID,以及其他一切可以通过有线或者无线通信方式传递ID信息的技术,所有这些信息技术,除了表示、传递和记录ID信息以外,通常也可以传递上面所列的对象名称、组成部分、属性以及状态信息,但不是必需的,而ID则是必需的!
原因(Why)通常与事件相关,因什么而发生,主要分为定时报告、阈值触发、外界动作等,其中外界动作也可以归类为阈值触发,比如人或动物的行为引发的事件,实际是通过触碰按钮或者震动进而引发的电流或者电压的变化超过一定阈值,自然界现象如刮风下雨打雷,都是通过特定的传感器监测到某方面的测量值超过一定阈值。在物联网领域,原因主要就是通过定时器或者各种传感器来感知到的,原因信息就包括来源的种类、具体实例以及相关的指标数据。
方法(How)指的是物品可以执行的相关动作,这里主要涉及自动控制领域,通过各种电子的、机械的器件,执行一定的动作,并通过动作的传导,进而完成更大范围和规模的行动。在物联网领域,方法的本质就是电子开关,包括直接的瞬态的电子开关及对机械开关的传导,如开关灯,通断电、启停车等;以及间接的通过电子开关随着时间推进在数量上的增减,或其控制效用在时间上的持续累积,进而形成了连续性控制量,如电流、电压、温度、力和距离尺寸的增减或持续等,锻造机加压或减压、高铁加速或减速、宇宙飞船的变轨和维持都是这种控制方式的实例,发动机、机器人当今世界各国争相竞逐的自动控制高峰,都属于物联网方法的范畴。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对物联网的内容就有了一个基本的框架性认识,以后就可以围绕这些内容以及对这些内容的处理方式来进行设计和建设。
互联网小常识:第一次配置无线接入点,一般采用本地配置方式,即无需将无线接入点连接到一个有线的网络中。这时,因为没有连接到DHCP服务器而无法获得IP地址,它的默认IP地址是10.0.0.1并成为小型的DHCP服务器。在这种情况下,接入点可以为下列这些设备分配多达20个10.0.0.x范围的IP地址。(1)连接在连接点以太网端口上的PC机(2)没有配置SSID或SSID配置为tsunami,并且关闭所有安全配置的无线设备。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