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脉冲(射频脉冲(PRF)治疗)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 - 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疾病。疱疹病毒具有亲神经性,成人被感染后成为带病毒者。病毒长期潜伏于脊神经背根神经节内,当免疫力下降时,潜伏的病毒复活并生长繁殖,损伤神经并沿神经迁移至皮肤,产生皮疹,部分病人有剧烈的疼痛,因此带状疱疹的疼痛实际是神经痛。
互联网小常识:信息的安全传输包括两个基本部分:(1)对发送的信息进行安全转换(如信息加密),实现信息的保密性。或者附加一些特征信息,以便进行发送方身份验证。(2)发送和接收双方共享的某些信息(如加密密钥),这些信息除了对可信任的第三方外,对于其他用户是保密的。为了信息的安全传输,通常需要一个可信任的第三方。
病理生理机制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生机制可能与急性期疱疹病毒损伤脊神经节,过程中未得到及时控制,使得脊神经节或颅神经节发生强烈且持续的炎性反应,出现胶原沉着以及瘢痕组织 。
赵志奇 . 带状疱疹痛 : 基础和临床 [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 2014, 6(20):369-375.
疱疹病毒的损害引起神经元在神经化学、生理学和解剖学上发生变化后,使得外周伤害性感受器敏感性增强,放大其传入的疼痛信号,同时还影响到邻近神经元,引起神经信号增强并上传至脊髓及脊髓以上痛觉相关神经元,引起神经元兴奋性异常升高或突触传递增强,放大了疼痛信号的传递,出现神经元的自发性放电活动增多、感受域扩大、对外界刺激阈值降低、对阈上刺激的反应增强等病理生理过程。持续增强的信号还会引起脊髓及脊髓以上水平神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引起中枢敏化,这也是临床上带状疱疹神经痛表现为自发性疼痛 (spontaneous pain)、痛觉过敏 (hyperalgesia)、痛觉超敏 (allodynia) 等现象的原因。随着炎性反应的持续,传入纤维变性坏死,中枢神经元发生去传入现象,引起继发性中枢神经元兴奋性升高,类似正反馈,信号持续增强。脉冲射频 (pulsed radiofrequency, PRF) 是目前微创治疗PHN 的主要方法,利用间断发出的脉冲式电流在组织周围形成高电压,并转化为热能,同时在脉冲的间隙时间里组织的温度逐渐降低,且电极尖端温度不超过 42°C。故这种能量传递没有破坏痛觉冲动传递的解剖基础,更不会破坏运动神经功能。故与传统的连续射频相比对神经没有热损伤作用,且不会加重原有的神经病理性疼痛。而且 PRF 能从微观上对神经的突触活性,细胞因子有一定的影响,目前文献也基本证实 PRF 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已成为治疗 PHN 较为满意的方法,同时逐渐成为预防 PHN 发生的手段之一。对于病史较短的 PHN 病人可有 6个月的镇痛效果,但随着病史延长,脉冲射频的镇痛效果可显著降低。
Chang MC. Efficacy of Pulsed Radiof requency Stimulation in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 Neuropathic Pain: A Narrative Review. Pain Physician, 2018, 21(3):E225- E234.
互联网小常识:以太网组网的基本方法:IEEE802.3标准定义了以太网MAC层和物理层的协议标准。Mac层均采用CSMA/CD方法和相同的帧结构。但不同的以太网在物理层的实现方式却不同。传统以太网的物理层标准定义方式为IEEE802.3 x Type-y name。其中x表示传输速率单位为Mbps,Type表示传输方式是基带还是频带,y为网段最大长度单位是100m,name表示局域网名称。
方法
根据皮损范围使用 CT 引导定位病变神经根椎间孔,确定穿刺位置后局部消毒铺巾,1% 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后采用 20G 射频套管针经皮刺入椎间孔上缘后,连接射频仪,分别应用 50 Hz 电流进行感觉功能刺激测试,0.3 V 内复制出病变神经根区域的麻刺感;2 Hz电流进行运动功能刺激测试,0.5 V 内复制出病变神经根区域肌肉颤动后,给予 42°C、120 s 脉冲射频治疗 3 次。
射频治疗带状疱疹疼痛
通过射频针输出超高频的无线电波,准确定位受损的感觉神经,然后通过射频治疗仪向射频针尖垂直前方的神经组织内间断发出频率在 300 ~ 500 kHz 之间的脉冲式电流,使神经组织附近形成高电压,但脉冲射频的最高温度≤ 42°C,42°C的温度不会破坏运动神经功能,其产生的能量达不到蛋白凝固的温度,不会破坏神经冲动传递的解剖基础。
互联网小常识:中继器是为了增加同轴电缆长度的设备,它工作在物理层不属于网络互联设备。10BASE-5中规定最多可以使用4个中继器连接最多3个网段,最大长度为2800m。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