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 产品(物联网产品经理岗位要求)
编辑导语:近年来,随着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成熟,以及B端产品的快速发展,有不少PLG型明星出现,那么如何打造一款具备PLG潜质的好产品呢?一起来看看吧。
如今,越来越多技术领域的产品,取得不俗成绩,成为PLG型明星,并在上市之路上获得不错的估值,如Snowflake,Gitlab,Figma……
除了技术上的前瞻性和领先性,很大程度上,它们的成功是出色的用户体验所带来的。从2015年开始,新一代技术型产品开始摆脱传统繁重、晦涩、难用的传统印象,在与技术紧密结合的基础上,开始在轻盈、流畅、美观的方向上进行探索、并在产品设计和视觉表达上达到新的高度,给广大技术型产品的用户,带来全新的体验感受。
通过研究前面提到的几个明星项目,可以发现一款具备PLG潜质的好产品,在如下三个方面都有不俗的表现:
一、 技术理解
理解核心技术,洞察其本质,避免雷区,找准痒点或痛点,并贯穿产品全线。
作为一款技术型产品,到位的技术理解是至关重要,它决定了产品的基本面,并需要技术专家和产品经理的通力合作。技术专家要能耐心指导产品经理对相关技术进行理解,给出专业的意见。而对于产品经理,不代表要会写代码,或者完整而深入了解领域内的技术,达到技术专家的程度,而是要对领域的核心技术对应的本质和特点,要有正确的理解和认知。例如:
大数据的产品经理:对大数据计算的原理和复杂性要有所了解,对数仓和数分知识要有基本的认知,最好在数据可视化有相当的造诣。物联网的产品经理:对各种物联网协议要有基本的理解,对控制理论和硬件特性有感性的认知,如果对分布式通信有一定研究会更好。人工智能的产品经理:对常用机器学习算法的原理和适用场景,要了然于胸,而各个模型的特点以及核心参数,从训练到部署推理的过程中的各个要点,能略懂一二。……只有这样,设计出来的产品才能避免雷区,不会出现有悖于领域技术理念的错误和笑话,这是对技术型产品经理的基本要求。
(理论上来说,技术出身的产品经理,负责技术型的产品项目,会比较受欢迎,沟通起来会更顺畅,但这只是个助力,不是个必要条件。)
避免雷区只是最基本的要求,到位的技术理解,有助于把握产品的本质和特点,抓住痒点甚至于痛点,打造优秀的产品。目前技术型的产品,按云的理念来划分的话,可以分为IaaS,PaaS,SaaS这三层。
这三层的重点和特点分别是:
IaaS(资源运维):重大规模的可操控性和可观测性,提高运维侧效率,提前发现问题,快速定位,并一键修复。PaaS(开发者):重便利性和可协作性,提高开发效率,聚焦核心,减少不必要的代码量,能协同开发,并实现DevOps一体化。SaaS(业务专家):重情境重现和抽象模拟,提高商业效率,发现业务的问题和亮点,达到半自动化的决策和指挥。每一层的技术,在不同领域特点又各不相同,后面的章节会一一展开,对每个领域和具体层面的技术,进行剖析,希望能帮助到产品经理,做好到位的技术理解。
二、 框架设计
合理规划和设计产品框架,让其既包容尽可能丰富的技术功能点,又井井有条,方便后续拓展。
好的产品框架对于产品的长远发展是至关重要,无论是C端还是B端。而技术型产品本身确实就有诸多的技术功能点,所以提前规划好产品框架就更加重要,不然随着产品的版本迭代,很容易从MVP变成大杂烩。
(业界中的产品框架有另外一个表达产品架构,但是它容易和技术架构混淆,偏移重点,所以本文以产品框架的表达为准。)
那如何做到产品特性多而不乱,井井有条呢?大体上好的框架设计,有如下三个特点:
1. 条理清晰,层次感好(静态)
产品的功能虽然表面上是平面的,但如果按照点线面体的理念去思考,就是立体的。点线面体的理念,在很多领域都有应用,而在产品的领域可以是这样:
点 -> 功能点线 -> 模块面 -> 完整特性体 -> 产品心智如果能按照这样的点线面体的理念提前规划好产品特性,那么新的功能点进来的,到底划分到哪条线,哪个面,就会有条不紊。总体上产品能保持一个良好的框架,不会随着功能的增加而变得臃肿。用户会感觉到产品的功能不断强大和丰富,但总是能够很快找到自己需要的点,这样就能给用户一种简约而不简单、层次感好、内涵丰富的好印象。
2. 环环相扣,首尾相接(动态)
作为一个复杂的B端产品,尤其是技术型产品,一定会有长流程和跳转的。这也是和C端产品的重要区别之一。C端的产品一般不能太长,否则容易引起用户的反感,另外也表明这个产品经理的减法做得不到位。
因此B端产品在面临长流程时(一般也建议不要超过7步),容易陷入混乱。这就需要产品经理,能设计好有条理的用户故事路径,避免迷宫设计,让用户轻松愉悦地走完。其实用户故事路径梳理到底,无非就两种模式:
(1)串联支路,循序渐进
(2)并行支路,各表一枝
这两种模式在后面章节会展开详细讨论。长路径的设计,非常考验产品经理的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如果产品逻辑确实很复杂,角色很多,可以在原型之外,适当使用流程图、ER图和用户故事地图等辅助工具,来更好梳理逻辑,并和开发人员沟通。
互联网小常识:标准分类的IP地址由网络号和主机号组成,共32位,采用点分十进制的方法表示。
3. 重点突出,包容性强(动静结合)
好产品的亮点功能,肯定会放到C位,用于展示核心价值和吸引流量。产品的首页,App的第一个Tab,模块的第一屏……都属于这样的黄金位置。但仅仅有核心功能是不够的,如何自然而然,通过主线和支线的多个路径,以点带面,把用户引导到非核心但是又需要使用的功能,这个才是考验产品经理能力的。大体上来说,有这6种技巧:
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们会结合具体的案例来剖析这些技巧。只有包容性强的产品,才能有持续的生命力和创新力,并让用户流量有丰富的变现渠道和可能性。
三、情感注入
恰当融入情感和艺术,让产品和用户产生共鸣。没有情感的产品是没有灵魂的,而没有灵魂的产品打动不了用户。
有些人可能奇怪,技术型产品为什么需要融入情感。其实不管什么样的产品,好的产品必然是融入产品经理和设计师的共同三观、心智和情感,只不过是显式还是隐式。C端产品容易进行显式融入,而B端产品为了不过度干扰用户,必须是隐式融入,其实反而难度更大。
那如何自然地在技术型产品中融入情感,又不着痕迹,做到轻盈、流畅、美观呢?总体上来看,可以通过高度,厚度和温度这3个度的打造,来达到目的。
1. 高度:借助对人性的理解,提升产品的高度
互联网小常识:SNMP的主要操作有获取(get)、设置(set)、通知(notifications)
产品的高度是非常重要的,它会影响产品后续的长远战略。好的技术型的产品,需要避免成为工具型的定位,尤其是Saas和Paas型产品。在充分的用户调研基础上,最好想清楚,为什么要做这样一款产品?它解决用户的什么问题?(而不仅仅是公司和老板的要求)就像微信的真正意义,并不仅仅是一条条的聊天框和朋友圈,而是用户的情感沟通需求和价值展现。
数据类产品:表面上用户看到的是数据,但是他们不想看到一堆杂乱无章的数据,或者成千上万的表格,也不是一堆可视化图表的集合,他们希望是能快速洞察,找到关键增长点和问题点。物联网型产品:表面上用户看到的是终端,但是他们不想看到成千上万的设备同时直接出现,没什么真正意义,也会严重影响性能。产品需要对信息进行适当聚合和抽象,并给予一定的控制权。智能型产品:表面上用户看到的是算法和模型,但是他们也不想像看论文一样看到一堆指标,而是希望看到不同参数之下模型的不同细节以及它们对真实或者模拟世界的影响。所以技术型产品需要找到背后的核心抽象和用户的真实诉求,进行提升后才有可能去融入情感。纯粹的工具类产品是很难去融入设计师的感情和理解。
2. 厚度:从反思层思考,增加产品的厚度
在《设计心理学3 · 情感化》一书中提出的本能,行为,反思3个概念,简单来说:本能层重外观设计,行为层重交互行为,反思层重情绪上的唤醒和认同,通过这三种层的递进,可以让产品有效的变厚。
在产品框架设计足够灵活的前提下,用户使用产品的路径是可变的,而在每条路径的关键节点上,是否有惊喜点和回报,让用户得到收获和思考,是产品厚度的体现。通过好的用户体验地图,B端产品的设计师,可以提前发现和设计用户的Aha Moment。例如:
IaaS型产品:完成万级别的服务器的在线升级,顺手剔除几台即将挂掉的服务器PaaS型产品:轻松找到模型的最佳参数,重新训练,并弹指间推送所有终端部署生效SaaS型产品: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发现业务问题的根源所在这些都是技术型产品的用户高光时刻。
好的产品体验,要让用户能够回味无穷,意犹未尽,有探索的空间和动力,而不仅仅是本能和行为层的大集合。当然这个过程不能太刻意为之,影响用户的大局便捷性。它应该让产品的每一次功能完成,回想起来都是一次有趣的旅程,并在结尾处有一定的仪式感,可以回味,并有向人分享的欲望。
3. 温度:通过人性化的体验设计,增加产品的温度
技术型产品,一般使用时间会比较长,高度再高,厚度再厚,但如果没有温度的话,用户始终会疲倦。这时候,就需要加上人性化的体验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可以让用户降低使用的难度,得到高级感的感官享受,发现不经意的小趣味,体会到产品的温度。
大体上来说技术型产品,可以通过构、形、质、色、体、画(构图、形状、材质、色彩、字体、插画)六个要素的组合,让界面看起去更加清晰、连续、流畅,整体上给用户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和美的感觉。它们分别是:
构:有节奏感的版式设计形:合理的形状质:微妙的质感色:丰富而不张扬的色彩体:恰当的中英文字体画:贴心的小插画和吉祥物这六个要素,在后面的设计篇会有详细的阐述,如果设计师能够在这六者之间取得良好的平衡,那么很大概率上可以让用户可以收获一款具有温度的产品。
唯有直达本质,方可触动人心。
综上所述,一款技术型产品,如果能够在技术理解、框架设计、情感注入这三方面做得不错,达到技术理解到位,框架设计灵活,情感注入自然的状态,那么大概率能够成为一款受用户喜爱的PLG潜质型产品,收获良好的口碑,为用户提供高效而愉悦的技术心流体验,为企业带来收益和成长。在后续商业化的道路上,也能以优秀的用户增长,有想象力的盈利空间和难以复制的体验作为竞争力,成为赛道上的佼佼者。
作者: Andy 霞飞;微信公众号:六度元素
本文由 @Andy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互联网小常识:中继器是为了增加同轴电缆长度的设备,它工作在物理层不属于网络互联设备。10BASE-5中规定最多可以使用4个中继器连接最多3个网段,最大长度为2800m。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