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传感技术厂家(智能光敏传感技术)
近年来,安徽省紧紧抓住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的同时,把坚持发展智能传感器作为重要的产业选择,加快布局。去年12月,作为安徽省唯一国字号传感器特色产业园,中国(蚌埠)智能传感谷产业发展规划顺利通过专家评审,一谷三园协同发展格局正式确立。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梳理:
1、产业基础和主要企产业链业
2、产业集聚和生态
3、创新环境
4、人才与引进政策
5、产业扶持政策
产业基础和优势
核心技术优势明显,产品技术实力较强
互联网小常识:多宿主主机是具有多个网络连接口卡的主机,每个网络接口与一个网络连接。由于他具有在不同网络之间交换数据的“路由”能力,因此也被称为“网关”。但是如果将多宿主主机用在应用程序的用户身份认证与服务器请求合法性检查上,那么这一类可以起到防火墙作用的多宿主主机就叫做应用级网关或应用网关。
在安徽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拥有一系列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原始创新科研成果。在认知智能领域,科大讯飞相继在国际认知智能测试、国际知识图谱构建等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讯飞超脑在感知智能、认知智能等领域技术国际领先,蚌埠兵器集团214所加速度、陀螺仪、MEMS微镜等产品国内领先。朗坤物联网在智能灌溉、无线低功耗数据通信等领域技术国际领先,其研发的针对植物生理数据进行实时采集作物本体感知系统,填补了国内空白。
产品门类型号较全,重点领域应用广阔
安徽已拥有力学、光电、磁学、化学等多门类传感器产业链,产品涉及百余种型号,传感器及终端产业具备了一定规模和技术实力。
汽车、家电产业是安徽省传统优势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有重要位置,智能网联和无人驾驶汽车、智慧家电是汽车、家电产业未来发展趋势,这为智能传感器应用和产业化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产业体系已初步形成,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目前,安徽省形成了智能传感器设计、制造、测试、封装和应用的完整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了蚌埠、合肥、芜湖等地各具优势和特色的传感器生产基地。
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上游)环节:华东光电集成器件研究所从事智能传感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并具有代工能力。
产品设计(中游)环节:安徽水联水务掌握超声波流量计核心技术,创发微电子、松豪电子在电容触控及指纹识别传感器领域具有较强竞争力,合肥芯福从事非制冷红外传感等MEMS光电传感器的开发设计,海图微电子从事CMOS图像传感器的开发设计,安徽芯动联科、集芯电子科技、合肥方程式、合肥微纳、安徽微泰导航、合肥聚纳芯智能等企业从事MEMS气体、光敏、压力、温 度、加速度计等智能传感器的开发设计。
制造及封装测试(下游)环节:合肥力晶提供触控传感器、CMOS图像传感器代工业务,长电科技(滁州)、合肥通富微、池州华宇电子、讯喆微电子(合肥)可以提供封装及测试服务。
此外,凯盛科技、奥菲声学、智敏电气、天康股份等企业可提供力敏、热电偶、压电薄膜等敏感元件,其中奥菲声学PZT材质、ZnO材质压电薄膜性能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已用于MEMS声学麦克风、MEMS 听筒、微超声换能器(PMUT)。
安徽部分传感研究机构和骨干企业、项目介绍
(以下为不完全统计)
安徽省智能传感器制造业创新中心
2019年,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成功获批安徽省制造业创新中心。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是由华东光电集成器件研究所牵头,联合清华大学、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近十家在智能传感器领域拥有专业技术和高端人才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重点企业,共同打造的智能传感器协同创新平台,形成了高水平的智能传感器创新联盟。
中国兵器214所
兵器214所已建成国家级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和6英寸MEMS智能传感器研制生产工艺线,具有设计、制造、封装、筛选测试及应用的全产业链研制生产能力,拥有丰富的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MEMS技术,核心发明专利300余项,产品覆盖高端惯性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光MEMS传感器、流量传感器以及气体传感器等。
中电科41所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一研究所本部位于蚌埠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主要从事电子测量基础理论及前沿技术研究,计量测试技术研究与服务,装备及配套产品研制、供应以及售后服务等业务,以及测试测量技术在养殖电子、消防电子、烟草电子、医疗电子等领域的拓展应用。
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成立于1979年10月,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华东自动化元件与仪表技术研究所,是我国传感技术和智能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建有传感传感技术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厚膜传感器专业点)、智能感知技术研究中心等传感器重点研发单位。
科大讯飞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是亚太地区知名的智能语音和人工智能上市企业。自成立以来,一直从事智能语音、自然语言理解、计算机视觉等核心技术研究并保持了国际前沿技术水平;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产品和行业应用落地,致力让机器能听会说,能理解会思考,用人工智能建设美好世界。2008年,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002230)。
芯动联科
芯动联科成立于2012年7月,公司主要从事MEMS传感器产品的研发、生产、应用开发和销售。芯动联科是国内少数专业从事高性能及工业级MEMS陀螺仪芯片研发、设计与测试并产业化的半导体芯片设计企业,在MEMS陀螺仪芯片行业拥有多年的芯片设、工艺技术积累与流片经验,产品的多项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前沿水平,在高性能MEMS惯性传感器领域填补了国内重大空白,为国产替代提供了可能选项。
希磁科技
蚌埠希磁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基于TMR技术的芯片级磁性传感器制造企业,拥有以海归博士及专家为核心的研发团队,涵盖TMR芯片设计、MEMS、磁路设计、电路设计等多领域人才,拥有国内外专利80余项。公司始终坚持自主创新,对现有电流传感器、磁性识别传感器等产品拥有全部知识产权。
凯盛科技
凯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凯盛科技股份)是中国建材集团旗下ITO导电膜玻璃信息显示材料、电熔氧化锆研发和生产的基地,是蚌埠市硅基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的骨干企业,是凯盛科技集团显示材料和应用材料板块的重要产业化平台,公司原名安徽方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9月30日,2002年11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互联网小常识:高端路由器一般用作主干路由器,企业级路由器一般用作汇聚级路由器,低端路由器一般用于接入路由器。从内部结构分类,可以分为固定端口交换机与模块式交换机。
芯碁微电子
成立于2015年6月,坐落于合肥市高新区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公司专业从事以微纳直写光刻为技术核心的直接成像设备及直写光刻设备的研发和生产。主要产品及服务包括PCB直接成像设备及自动线系统、泛半导体直写光刻设备及自动线系统、其他激光直接成像设备。公司坚持自主研发与创新,拥有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
中科米微电子
安徽中科米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国内首家专注光通信MEMS芯片的高科技公司。技术源自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旗下的传感技术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目前公司主要研发产品有光衰减器(VOA),光开关(OSW),光可调滤波器(TOF)等智能光网络核心组件所需的关键芯片。
合肥微纳感知
微纳感知(合肥)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MEMS气体传感器、MEMS气体流量传感器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15年11月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留学归国人员创办。公司集合了一批海内外优秀科学家和工程师,团队成员具有在国内外顶尖微电子实验室从事MEMS技术研发的丰富经验,拥有多项涉及MEMS关键技术的专利和研究成果。
感航电子
安徽感航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研制工业现场和行业定制传感器的高科技公司。主要产品类型包括:LVDT(测量位移)、RVDT(测量角位移)传感器和多维力传感器(测量力和扭矩)、旋转变压器传感器(测量角位移和角速度)。
海图微电子
合肥海图微电子有限公司隶属于富煌集团,是一家专业从事高端、高速、智能CMOS图像传感器研发、设计和销售的高科技公司,由富煌集团、日本海归技术团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新团队共同组建。目前自主设计开发的国内首款高速CMOS芯片,已成功完成流片进入量产阶段。
合肥芯福传感器技术
合肥芯福传感器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是一家特色图像传感器研发和制造公司,现已在北京深度参与构建8英寸、12英寸两条制造产线,年制造能力超60万片晶圆片,可满足数亿颗芯片的产能需求。
奥飞声学
奥飞声学成立于2017年,从事高性能压电薄膜芯片和声学MEMS器件的研发销售,产品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物联网、汽车、安防等众多领域。国华投资消息显示,奥飞声学在国内首家推出压电式MEMS麦克风,该技术较传统电容式MEMS在声学性能、功耗、防水防尘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赛微电子12英寸MEMS产线
今年1月1日,赛微电子与合肥高新区管委会签署合作框架协议,赛微电子将与合肥高新区合作投资建设12英寸MEMS制造线项目,设计产能为2万片/月,总投资51亿元人民币,预计满产后可实现年收入约30亿元。赛微电子3月9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合肥FAB6尚处于框架协议签署阶段。
产业集聚和生态——中国(蚌埠)传感谷
蚌埠市是中国三大传感器研发制造基地之一,拥有中国兵器工业集团214所、凯盛科技、希磁科技、德豪光电、北方芯动联科等一批智能传感器研发设计制造企业,建设了MEMS联合工程实验室等一批省级以上重大研发平台,成立了安徽省智能传感器创新联盟,形成了智能传感器设计、制造、测试、封装和应用的完整产业体系,成为全省唯一同时拥有集成电路及MEMS晶圆生产线的城市。
中国(蚌埠)传感谷
为推动智能传感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重点谋划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未来发展进行产业布局,加速形成智能传感器产业集聚,安徽省蚌埠市高位推动中国(蚌埠)传感谷建设。
总体布局——传感谷按照一谷三园产业集群的总体布局,三园即中央创新园、MEMS核心器件产业园、科技孵化园。
发展现状——当前MEMS核心器件产业园、科技孵化园已运营投用,中央创新园已全面开工建设,已集聚兵器工业214所、芯动联科、希磁科技、禹芯半导体、晶谷周界等重点企业23家。MEMS核心器件产业园建有国内先进的6英寸0.5μm军用半导体集成电路生产线、6英寸体硅MEMS器件生产线等七大工艺平台,形成了从设计、制造、封装到筛选、补偿、测试及应用的全产业链研制生产能力。
未来目标——蚌埠市计划用5年左右的时间,政府投入和引进社会资本投资总计约100亿元,吸引国内外传感器及物联网200余家优势企业在传感谷形成产业集聚,目标年销售额达到1000亿元。
创新环境
2022年1月,安徽省政府新闻办举办奋勇争先开新局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据悉,2021年安徽区域创新能力继续居全国第8位,连续10年保持全国前十位;制造EDA、CMOS图像传感器等多项目打破了国外垄断,实现自主可控和国产化替代。
同时,安徽省的科技支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成功获批建设合芜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滁州、蚌埠、铜陵三市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总数居全国第5。除此之外,安徽省科技创新创业生态也在持续优化。2021年出台实施了全国首个省级创新型省份建设促进条例。全省新增两院院士3人,新扶持47个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在皖领办创办企业。
人才与引进政策
去年10月,教育部发布了《2021年度全国高等学校名单》,截至2021年9月30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3012所,其中安徽121所。据有关数据显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微电子学院加快建设,在皖高校每年培育微电子相关专业学生8000多人。
安徽省2014年率先在全国实施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创新创业政策,创立了人才团队+科技成果+政府参股+股权激励模式,招引省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携带先进科技成果在皖领办、创办企业,其创新举措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向全国推广的全创改政策。
目前,在人才团队政策带动下,全省共吸引800多个科技团队在皖创办公司、转化成果,形成各类人才向皖汇聚、创业江淮的磁场效应,目前已汇聚一批高层次科技人才。共引育博士1325人、硕士1764人,高级职称822人、中级职称1062人。
产业扶持政策
自2015年以来,安徽省陆续出台政策推动智能制造、半导体产业、机器人产业、超高清视频和智能汽车等产业的发展,这也为安徽省智能传感器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政策支持。安徽省对于智能传感器项目提供政府补助,推动传感器产业集群的形成。
蚌埠市也在2018年出台了《蚌埠市智能传感器产业培育专案》的支持政策,力争到2025年,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关联业态规模达到1000亿元;聚集100家左右,培育1家产值超100亿元的龙头企业。
另外,蚌埠市委市政府在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出台了《关于打造三地一区两中心,实现五个更加的指导意见》,提出在工业强市上再发力,锻造跨越发展新引擎,并明确要求依托兵器214所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聚力打造中国(蚌埠)传感谷。
互联网小常识:交换机要丢弃的数据帧是目的地址与源地址相同的或者出于安全机制考虑不能转发的。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