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射频工程师(手机射频工程师转行做什么)
今天我写的这篇文章,是想和行里的各位朋友讨论一下,射频工程师的前路在哪里?
大约十来年前,我还是个踌躇满志的年轻工程师,总觉得做射频这一行,对经验要求高,越老越吃香。
然而十来年后,我真的变成一个老工程师了,才发现自己可不是越来越吃香,而是越来越没人要了。
回顾一下之前十年乃至二十年的历史,射频工程师这个工作的闪耀时期,其实跟大范围的工业环境是相关的:首先是九十年代开始的移动通信兴起,然后是紧接着的智能手机潮流。整个通信+手机行业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科技公司如雨后春笋,上下游行业全面发展。由于射频工程是可以跨行业的,所以甚至比通信软件工程之类更具适应性——智能手机大潮中有多少基站射频工程师改行去了手机行业就是明证。
然后进入到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情况却发生了变化。
从大趋势上,硬件与软件的同步发展,变成了此消彼长:射频硬件的能力逐渐超过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水平,而软件以及输入输出的需求成为至今不断的增长点。前者的典型例子就是手机多频段的支持:即使现在用一台两年前的手机,也并不会因为频段支持的不足而对使用体验有感觉得到的影响。而后者的典型则是Android和iOS的崛起以及WP的消亡,以及越来越大的手机屏幕、指纹和面部识别。
写到这里,我意识到一点:任何技术要成为新的增长点,一定要先成为瓶颈,而在突破之后,即如水银泻地;正如二十年前的射频技术,以及当前的屏幕技术,以及未来的AR/VR技术。
从公司的角度看,越来越多的公司并购、整合,从风起云涌的百花齐放,到今天的寡头趋势愈发明显;幸存者们则开始拼成本,一个曾经的高科技行业越来越像传统行业,利润日渐稀薄。
从工程师的角度看,则是收入增长的减缓乃至停滞和负增长,跳槽时放眼望去却没有多少选择,而行业里令人眼前一亮的新技术越来越罕见,越来越多曾经胸怀大志的人开始甘心做修修补补的工作,苟延残喘。
要知道,几年前我还是一个每天全方位验证器件性能,拿着自己的发现追打供应商、令人头疼的家伙(因为供应商一般都不会轻易认账,除非实锤伺候),如今我就安心认命的守在工厂里,每天处理那些拿一成力气就手到擒来的失效分析,然后撰写冗长的报告汇报当天的工作,每天睡醒了看看纳斯达克,手里的股票还在涨就心安了。
互联网小常识:路由器的可靠性与可用性表现在:设备冗余、热拔插组件、无故障工作时间、内部时钟精度等方面。路由器的冗余表现在:接口冗余、电源冗余、系统板冗余、时钟板冗余、整机设备冗余等方面。
油腻中年,苟延残喘。即便再不甘心,又能如何?
从行业上看,基站行业基本上饱和(有说法是除了去华为没别的出路),而且随着基站射频板级设计的逐渐零中频化,除了做功放和天线似乎没有别的方向可以保住饭碗。
互联网小常识:服务器在进行文件传送时要求用户输入账号和密码,但是可以使用“匿名FTP服务”来使用户不用输入密码。
而手机行业随着基带方案的全家桶化和寡头化,工程师能施展的空间已经被进一步压缩,这种压缩带来的则是需求人数的锐减以及工程师的民工化。
乍一看似乎芯片行业成了唯一受益者,可是仔细看的话,芯片行业才是寡头化集中化最严重的行业之一,因为多数技术已经成熟,只是需要升级和降成本,射频工程师又能有多少发展空间呢?
我有很多朋友从此脱实向虚,有的研究起了通信标准,有的开始做那些连自己都不敢信的系统仿真,后来发现其实那也不啻为一种不那么脱钩的转型,至少在一些星星点点的地方还用得着射频专业知识。
也有不少朋友改行去了管理、市场乃至销售,这些都不意外,毕竟与人打交道的职业尚且因为人分各色而有更多可能,不失为一条可以尝试的道路。
那些留下来当工程师的,也都不再拘泥于硬件了,各种python学起来,写个小工具,做个App,至少比枯坐冷板凳拿不出业绩的强。
而我自己,依然是那个死脑筋,因为我始终觉得射频工程上有很多值得钻研的东西,还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内容。唯一的痛苦是做着工厂的工作,缺乏时间和条件去研究和学习。
曾经有人批评我是只愿意待在自己的舒适区,不求改变;似乎这也很难辩驳,但是在原有道路上的进取(虽然举步维艰)、和改变道路的尝试,并不能认为孰对孰错。
互联网小常识:自动协商功能是链路两端设备通过交换100BASE-T定义的“基本链路代码字”来实现。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