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新闻(移动互联网对新闻业的影响)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2-08-02

移动互联网新闻(移动互联网对新闻业的影响)

 

小钉新传考研   专注中大传设院

上周日我们给全程班的同学上了互联网与新闻业的内容。大家一定要注意这是中大的考试重点内容。大家在复习的时候,要针对这一块去多看一下张志安老师、李艳红老师、和王海燕老师的论文。

以下内容,是在我们上周全程班课程结束之后,给到同学的重点回顾。今天把内容发在这里,希望也能对大家有用。

理论核心

中国新闻业的多元互动模式

家控制与互联网新闻业

1、 产权:突破国有结构

以新浪、腾讯、网易、搜狐为代表的商业新闻网站,其资本主要来源是海外基金,加上在海外上市,其产权结构实质上已经突破了国有传统。

2、 监管:重建并升格的体系

归口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公室

呈现属地化、集中化的趋势

自我审查、实现审查更加强化

监管权力的利益寻租问题凸显

3、 分类:国有和商业网站非公平竞争

国有网站的上市便利以及抢占话语权的扶持

商业网站采访权的限制,如履薄冰的监管压力

4、 影响:传统媒体的加速衰退

技术给网络媒体提供边缘突破的可能

传统媒体监管力度的强化,使其内容更缺乏优势

5、 新闻价值:软性新闻业的兴起

提供公众需要»»»提供公众想要的

硬/软兼顾(公共利益至上)»»»逐渐偏软(用户兴趣偏向)

读者口碑驱动(质量至上)»»»用户点击率驱动(影响至上)

6、编营机制:新闻一广告的边界模糊

新闻与非新闻频道混合

新闻监督为谋利服务

7、传播方式及效果:个性、移动、碎片、肤浅

市场导向与互联网新闻业

1、 改造传媒市场的收入结构

2012年,互联网业务(网络加移动增值)规模达到传媒产业市场41.7%,而传统报业仅占9.8%,而且当年报业营业总收入同比下跌26.3%。

2、 强化新闻生产的商业导向

多数新闻网站,编辑部和经营部的防火墙崩塌,资本控制力度强化,商业驱动更加明显。

3、 导致新闻业伦理的滑坡

有偿不闻、网络谣言、侵犯隐私……可能会愈演愈烈。

受众、公民社会与互联网新闻业

移动互联网成为受众信息获取主渠道:截至2013年12月,网民达6.18亿,手机网民达5亿,占总网民数的81.0%。手机网民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规模达到5亿,年增长率19.1%,手机继续报纸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

————来源:CNNIC33次报告

新型受众的媒介-生活模式重构:QQ和微信的每日使用时间接近2.5小时;早上更多获取资讯信息,晚上更多获取娱乐信息,而社交需求比较稳定;重大信息看电视(其次是门户、专业网站)、购物资讯看网站、生活信息靠手机(移动获取)。未来新闻业的关键:更具开放性的新闻活动(journalistic activities)取代新闻(journalism)。前者试图涵盖前所未有的开放、互惠、水平运作、合作、自我生产、广泛且包容;后者仅与垂直运作的把关机构相连。

————库兰Jams Curran

1、机构媒体改变消息源的权利结构

NGO草根媒体、政务微博、企业微博等机构消息源具有更大话语权和设置议题的能力

2、公民新闻推动传媒业的透明度和社会化

公民新闻的公与私:目击新闻+网络爆料+社会动员

新闻社会化:从新闻业走向新闻活动

传媒透明度:新闻生产从后台走向前台

3、舆论民粹化和受众碎片化对新闻业的负面影响

互联网成为社会舆论场的核心平台,民粹化的网络民意对新闻生产独立性的负面影响

受众的碎片、浅层阅读,使网络媒体无法成为理性对话的公共空间。

互联网新闻生产的变革

1、生产者: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协同

记者主导»»»编辑主导(传统媒体+门户原创+公民原创)

公众参与:偶然(突发新闻)+自利(社会动员)

新闻透明性:向公众说明、邀公众参与

2、主导机制:介质驱动取代现实驱动

门户网站(多数非原创)+垂直媒体网站(专业性原创)

在场offline research»»»不在场online research

高成本原创»»»复制/改编+聚合(草根新闻)+少数原创

对现实观察/判断能力驱动»»»技术/介质驱动

3、生产机制:从作为产品到作为过程

作为产品的新闻 作为过程的新闻

制造、分发 没有结果

拥有、控制 趋于透明

中心化 去中心化

一天一次 滚动更新

单向传播 整合

一对多 由链接促发

标准就是完美 产生网络

未来新闻业的5个担忧

A.新闻形态:视觉至上会否取代事实智商?

B.驱动因素:介质驱动会否取代现实驱动?

C.评价依据:数据监测会否取代专业评估?

D.生产导向:公共想会否取代公众需要?

E.传播效果:群体极化会否取代公共对话?

以上内容源于张志安老师观点。

理论拓展

新闻生产应该是自主的,具有公共性。但是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这样的状态。微博就是一个非理性的平台,虽然这种互联网平台可以提供信息,但却很大地影响了中国的新闻业。

张志安老师认为,互联网对新闻生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消息源、文本形态、新闻背景、反馈与民意和社会影响。其核心是从组织化生产转向社会化生产。

从消息源来说微博的影响变大,与以往不同,互联网上的消息源是多元化的,每个受众也可能成为消息源,人们也可以通过微博和私信来寻找消息源。但这种影响有负面因素,会导致消息源的同质化。另外,互联网上的文本形态更加活泼俏皮,句子短小,但它的负面影响是使传播碎片化,让信息本身质量下降。

张志安老师着重提到要尤其注意反馈与民意这个方面。从前,读者要真正影响新闻生产是非常难的,但有了网络,受众的舆论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新闻报道呢?这点值得思考。另一点就公共政策来说,这是非常复杂的互动过程。张志安举例说,在非典时期,信息公开方面有了非常大的改变,当时的网络民意产生压力,青年法学家也集体上书,而且全国人大法工委早前也已经在考虑废除收容制度,而此刻南都的一篇报道成为临门一脚最终促成国家政策的改变。

张志安老师指出,今天我们更要思考的是即刻的网络民意,要在消息发出后立刻观察到民众对报道的反应。现今的新闻界,即刻的网络民意也越来越影响记者在报道时的价值立场,这是在过去的新闻生产中不多见的。如今主流的都市报,主要是通过门户网站来扩大影响力,把区域性报纸的影响力扩展到全国。这是互联网给地方报纸所带来的积极作用。

为了应对互联网对新闻业的影响,张志安老师提出四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第一,记者的分裂感如何平衡?是发动态稿或网络稿,还是深度稿或平面稿?如何做到既要快又要深?

第二,关于角色的参与性。互联网增加了网络民意的情感驱动和微博动员的社会关注等,使得记者的职能超越记录,还要追求新闻产生的影响。

第三,如何避免报道的同质化。在互联网带给我们海量信息的便捷检索同时,新闻背景在同质使用,是否会导致信息的重复和冗杂?第四,是否会导致公众的浅阅读。公众逐渐习惯碎片、分割、快餐的信息,对深度报道阅读所需求和耐心会否降低呢?张志安认为,这些问题和思考都带给现今中国新闻业一个新的挑战和机遇。

拓展阅读2

互联网催生传统新闻业的三个变化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张志安教授在2分析论述了互联网时代下传统新闻业发生的三个变化:

一、传统媒体专业化、组织化的生产逐渐转变为去中心化的、公民参与的社会生产。从新闻行业内部看,传统新闻业的生产过程由封闭走向开放、从后台走向前台。从整个行业格局来看,公民越来越多地利用社交媒体传播信息,新闻生产的主体变得更加多元。

二、传统以发布新闻为主要功能的新闻媒介开始让位于满足受众个性和生活资讯需求的生活媒介。传统媒体以发布新闻为主,在新闻中给读者提供服务;而互联网新闻业正在让新闻碎片化,大部分网友只花少量时间从客户端获得快速、及时的突发信息,更多时候则从个性、生活的需求角度出发去阅读具有良好阅读体验的资讯。

三、传统有价销售的新闻媒体开始逐渐过渡为公共供给的新闻供给者角色。在传统内容资源相对稀缺的时代,新闻媒介利用自身在信息传播领域的垄断地位,确立二次售卖的盈利模式。互联网时代,广告商可以绕过大众传媒,直接与受众进行互动。严肃新闻业的生存模式,逐渐从有价销售转变为公共供给。新闻媒体的目前公共供给的支持主要有三种模式:政府支撑、企业支撑、社会团体以及基金会资助。

【张志安.互联网催生传统新闻业的三个变化.《新闻战线》.2015年1月】

拓展阅读3

大数据时代:新闻业面临的新震荡

彭兰

新闻业变革的另一动因来源于大数据技术的冲击。中国人民大学彭兰教授在自己的文章中就指出,大数据技术不仅使数据成为了新闻报道的资源,也对新闻生产的模式与机制产生了具体的影响:

一、大数据技术渗透到新闻生产的核心环节。从新闻线索与选题发现来看,记者、编辑需更多地利用数据库来发现新闻。从新闻信息的采集、新闻要素的发现来看,对于具有持续的数据形成机制的行业,信息采集将在较大程度上实现自动化,媒体人的职责,需要从梳理事实更多转向解释原因及分析影响方面。

二、大数据技术重新树立了新闻质量的标杆。在大数据技术面前,无论是反映全局性事实还是趋势性规律,媒体现有报道方式与报道成果的缺陷都日渐暴露。同时,大数据也可以成为专业媒体未来的方法与工具,提升专业媒体的报道水准。

三、大数据技术进一步提升受众反馈的价值。当媒体内容的受众反馈以大规模数据的形式体现的,对于这些数据的挖掘,不仅可以使受众的意见得到更充分的呈现,也可以使得这些反馈的价值得到更好发挥与利用。

四、大数据技术拓展用户分析广度与深度。大数据技术基础上的用户分析,将不仅关注媒介行为习惯本身,还会关注用户的整体行为,并从中寻找影响他们内容消费行为的相关因素。这样的研究能更真实反映用户的需求、偏好及行为模式。

【彭兰.大数据时代:新闻业面临的新震荡.编辑之友,1期,2013

拓展阅读4

众筹新闻指的是一种依靠普通民众筹集报道资金的新闻生产新形式。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处于错综复杂的权力制衡之中。众筹新闻的生产流程,从政治经济媒介组织的角度来看,则纯粹简单得多,使得新闻生产基本可以摆脱固有权力的束缚,并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公众的宰制。

一、从政治来看,由于众筹新闻是以众筹模式筹集资金,其主要发布途径不是传统媒体而主要是自媒体平台,既不需使用传统媒体的资金,也不需占用传统媒体的版面或时间。因此,除不可触犯法律和跨越硬性禁止区域外,众筹新闻确实能够突破传统的政治管制力量,如 新闻审查与新闻发言人制度。

二、经济上,在市场经济日益全球化、媒体商业化运作日趋普及的今天,广告在传统媒体中所占比例日益加大,经济势力对传统媒体的控制也愈加显著。以公众捐助模式作为资金来源的众筹新闻,完全变革了传统媒体的资金来源模式, 摆脱了经济权力对新闻制作的控制。

三、摆脱受众人多势众的掌控。受众对新闻生产的掌控靠的是庞大的群体数量及其对广告产品的购买力。众筹新闻是由对选题感兴趣的受众直接资助而进行的新闻生产,从表面上看它似乎更易受到受众的直接掌控,但事实上,这种小额捐助反而给了记者更大的自由。

四、对传媒组织内权力宰制的规避。传统新闻生产中存在着种种内外权力的交织与宰制,束缚着新闻工作者手脚。而众筹新闻从选题申报、报道与发布、记者身份等三个方面基本摆脱了传媒组织内部权力的宰制。

【曾庆香.众筹新闻:变革新闻生产的权力结构.国际新闻界.2014年11月.】

中大考研真题

一、简答题:

(1)注意力经济是什么?为什么注意力经济会产生?

(2)后真相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后真相?后真相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二、论述题:

(1)互联网的发展,数字技术的创新给新闻业带来了机遇,也带了了冲击,请结合相关文献论述。

(2)互联网上人人都能发声,使得治理难度很大,如何降低谣言和假新闻的危害?

(3)试从新闻生产与受众的角度分析互联网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给新闻业带来的影响。

(4)在中国当下的公共讨论中,微信平台已经成为重要的网络舆论场之一,为了更好的治理微信舆论场,国家网信办颁布了一系列规定,例如,依法关停了一批违规微信公众号。请你思考这一现象,对微信舆论场的特点进行分析,并对目前政府对微信的治理策略进行评价。(舆论)


小钉新传考研 专注中大传设院

加入中大考研QQ群:697049087

请大家点个在看ಥ_ಥ谢谢!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