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医疗器械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3-01-10

移动医疗器械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移动医疗器械是一个新兴行业,主要受软件技术逐渐成熟、硬件产品不断升级和终端需求居高不下三方面因素驱动。

  移动医疗器械指采用无创移动计算终端实现一项或多项医疗用途的设备和/或软件。其中移动计算终端指供个人使用的移动计算技术产品终端,包括通用(商业现成)终端和专用(自制医用)终端,使用形式可分为手持式(如平板计算机、便携式计算机、智能手机等)、穿戴式(如智能眼镜、智能手表等)和混合式(手持式与穿戴式相结合)。

  在技术及终端需求的共同驱动下,移动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稳步增长。根据销售额统计,2015-2019年中国移动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由213.9亿元增长至484.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22.7%。2019-2024年中国移动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将以27.3%的年复合增长率持续增长,预计2024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620.2亿元。中国移动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容,主要受软件技术逐渐成熟、硬件产品不断升级及终端需求居高不下三方面因素驱动。

  云计算、网络安全等软件技术逐渐成熟,其中,云计算具有降低信息化成本、减少重复建设、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加业务灵活性、提升服务专业性等优势,与移动医疗器械结合使用可降低数字化成本,提升智能化水平;移动医疗器械通常具有网络连接功能以进行电子数据交换或远程控制,存在网络安全风险。云计算与网络安全技术的进步,对于提升移动医疗器械智能化水平及安全性意义重大。显示屏、电池等重要配件呈快速发展之势,柔性显示屏、锂电池等应用加深有利于移动医疗器械产品性能指标的提升。

  移动医疗器械体积小、可移动、含有医疗器械软件或本身即为独立软件,因此比传统医疗器械应用范围更广,发展空间也更加广阔。一方面,移动医疗器械应用科室更广泛,在院内适用场景更多。另一方面,移动医疗器械适用于基层医疗与院外医疗,二者受国家政策驱动发展态势向好,推动移动医疗器械行业规模持续扩张。

  移动医疗器械在数据采集、管理与应用方面具有数据标准化采集、数据集中管理、数据联网应用三大优势,而医疗大数据是实现“互联网+医疗”的基础,因此,移动医疗器械厂商能够凭借产品使用过程中获得的大量优质数据实现盈利,同时也将推动医疗大数据应用加深。

  移动医疗器械与移动健康电子产品不存在清晰的划分界线,凡符合医疗器械定义的移动计算设备或软件属于移动医疗器械。

  定义:根据CFDA2017年12月发布的《移动医疗器械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移动医疗器械指采用无创移动计算终端实现一项或多项医疗用途的设备和/或软件。其中移动计算终端指供个人使用的移动计算技术产品终端,包括通用(商业现成)终端和专用(自制医用)终端,使用形式可分为手持式(如平板计算机、便携式计算机、智能手机等)、穿戴式 (如智能眼镜、智能手表等)和混合式(手持式与穿戴式相结合)。移动医疗器械含有医疗器械软件或本身即为独立软件,不含医疗器械软件的可移动、可穿戴医疗器械不属于移动医疗器械。

  判定原则:移动医疗器械与移动健康电子产品不存在清晰的划分界线,凡符合医疗器械定义的移动计算设备或软件属于移动医疗器械。

  (1)预期用于健康管理的、目标人群为健康人群的、记录统计健康信息的移动计算设备或软件不具有医疗目的,不属于移动医疗器械;

  (2)预期用于疾病管理的、目标人群为医护人员和患者的、控制驱动医疗器械的、处理分析监测医疗数据/图像的移动计算设备或软件具有医疗目的,属于移动医疗器械 。

  移动医疗器械不仅性能指标需要达到等效传统医疗器械水平,在网络安全能力、显示屏性能、环境光抗干扰能力、电池性能、云计算服务能力等方面均有严格技术要求。

  移动医疗器械不仅性能指标需要达到常规医疗器械的技术水平,在网络安全能力、显示屏性能、环境光抗干扰能力、电池性能、云计算服务能力等方面也需要达到一定的技术要求,才可应用于临床。

  移动医疗器械涉及领域广泛、产品众多,各类产品的代表厂商均有所不同,行业内暂无全领域覆盖的龙头性企业。

  移动医疗器械涉及范围广泛,产品众多。目前市场上较为典型的移动医疗器械产品包括:智慧云血压监测系统、智慧云血糖监测系统、智慧云心电监测系统、移动DR、智慧体温监测、慢病管理平台及远程医疗平台。各类产品均有不同的主要参与产商,暂无全领域覆盖的龙头性企业。

  患者端移动医疗设备具有长期持续记录数据、可查阅完整过往数据及远程监测等功能;医生端移动医疗设备打破了科室及医疗机构的限制,使患者成为医疗服务中心。

  移动医疗设备(患者端):以智慧云血压监测系统为例,在传统血压监测仪的基础上增加了无线蓝牙数据传输功能,能够将监测数据同步传输至手机,并以图表形式直观展示血压变化情况。对患者而言,智慧云血压监测系统能够长期持续记录血压数据,并根据血压变动及时预警,有助于疾病恢复与预防;对医生而言,在诊断时可以查阅患者过往完整的血压数据,能有效提高疾病诊断率;对患者家属而言,可远程监测患者血压情况,实现超越空间的远程看护。

  移动医疗设备(医生端):以移动DR为例,比传统DR体积更小,可移动。一方面,移动DR打破了科室的限制,可配合患者需要在放射科、ICU、妇产科、骨科、急诊等多个科室之间移动;另一方面,移动DR打破了医疗机构的限制,能够在救护车、野外、家庭等多个不同场景下为患者提供诊断服务。移动DR使患者真正成为医疗服务的中心,患者(尤其是重症患者)无需为了迁就医疗设备来回移动,移动DR可根据患者需要切换使用地点,是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产品。

  患者端移动独立软件能够实现诊前、诊中、诊后全覆盖,助力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医生端移动独立软件可辅助医生提高医疗水平。

  移动独立软件(患者端):慢病管理指组织慢病专业医生、药师及护理人员,通过诊前、诊中和诊后三个环节联通,构建慢病一体化病程干预及管理机制,为慢病患者提供全面、连续、主动的管理,以达到促进健康、延缓慢病进程、减少并发症、降低伤残率、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并降低医药费用的一种科学管理模式。慢病管理平台能够实现诊前、诊中和诊后三个环节全覆盖,并通过持续跟踪提升患者依从性,有效提高慢病管理效率。

  移动独立软件(医生端):以远程医疗平台(医生端)为例,多为软件或APP形式,一方面为医生搭建了与患者及其他医生交流的平台,可远程管理患者,辅助患者加速康复,同时加强优秀医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助力医生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另一方面,远程医疗平台可成为辅助医疗工具,帮助医生实现自动化分析,并为医生提供前沿、全面的知识库和数据库,医生可根据诊疗需求随意调阅,进而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中国移动医疗器械行业目前尚未形成成熟的产业链,主要参与者包括医疗器械厂商、软件厂商及配件厂商。

  中国移动医疗器械行业产业链分为三个环节,产业链上游参与主体为原材料供应商,包括核心零部件、配件等硬件供应商和软件供应商;产业链中游参与主体是移动医疗器械厂商,包括器械厂商和软件厂商;产业链业链下游包括销售渠道及应用终端。

  核心零部件价格高昂、成本占比最高,配件及软件价格较低,是影响移动医疗器械性能,实现“可移动”属性的关键。

  除移动独立软件外,移动医疗器械的原材料中,核心零部件仍然是成本占比最大的,例如移动DR的X线球管、平板探测器等核心零部件成本占比可达到55%及以上。配件价格相对较低,整体成本占比约为30%-35%,但是对移动医疗器械最终性能影响较大。软件价格也较低,占整体成本的比例不足10%,但是是医疗器械实现“可移动”属性的关键。

  核心零部件:核心零部件的性能决定着移动医疗器械的技术高度。目前,中国大部分医疗器械厂商不具备核心零部件自主研发及生产能力,需从厂家处外购,再进行整机组装。具备核心零部件供应能力的厂商具备较强的议价能力。

  配件:配件厂商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无明显的头部企业,市场参与者众多,议价能力不强。

  软件:软件厂商集中在广东、福建、浙江、京津冀等地区,现阶段已形成成熟的产业,市场参与者众多,无明显的头部企业,议价能力有限。

  产业链中游市场参与者包括硬件厂商与软件厂商,二者目前均无明显头部企业。未来伴随科技巨头的加入,软件领域巨头将逐渐显现。

  移动医疗器械厂商包括硬件厂商与软件厂商两类,二者既独立进行移动医疗器械产品的研发与销售,也合作进行新产品及新商业模式的开发。

  (1)硬件厂商:硬件厂商供应的产品以移动医疗设备为主,代表产品包括智慧云血压监测系统、智慧云血糖监测系统、智慧云心电监测系统、移动DR等,不同产品差异较大,主要参与厂商也有较大差异,尚未出现能同时覆盖多个领域的头部企业。与功能类似的传统医疗器械相比,移动医疗器械产品的市场售价可高出50%以上,例如市场零售价约50万元的DR设备,若增加了“可移动”属性,市场零售价可达到80万元以上。但是,移动DR与传统DR相比,成本增幅低于10%。由此可见移动医疗器械厂商具备更高的利润水平,吸引更多参与者进入该领域。

  (2)软件厂商:软件厂商供应的产品以移动独立软件为主,代表产品包括慢病管理平台、常规健康管理平台、远程医疗平台等,不同产品同样差异较大,参与厂商也有较大差异,行业内暂无能同时覆盖多个领域的头部企业。但是,阿里巴巴、华为等科技巨头企业正在积极布局移动医疗器械领域。未来,该类科技巨头企业有望凭借强劲的资金实力,成为移动独立软件领域的头部企业。

  医院及三方机构为移动医疗器械目前最主要的应用终端,未来伴随分级诊疗政策的推行及“治未病”理念的普及,基层医疗机构及高风险人群占比有望提升。

  行业下游应用终端包括B端和C端,其中B端包括各级医疗机构及第三方机构,C端包括患者及高风险人群。医疗机构采购移动医疗器械用于临床诊疗,对产品性能及性价比要求较高;软件厂商、保险公司等第三方医疗机构采购移动医疗器械用于数据收集,对产品的数据传输与处理能力要求较高。C端目前仍以患者为主要应用终端,伴随“治未病”理念的普及,高风险人群的占比有较大提升空间。

  B端移动医疗设备销售正逐步从经销为主向直销为主过渡,医药电商正逐渐取代药店成为移动医疗设备C端主要销售渠道。

  B端销售渠道:早期,移动医疗设备多通过经销的方式销售至B端医疗机构及第三方机构。“两票制”、“集中采购”等政策颁布后,移动医疗设备流通环节缩短,直销模式逐步开始替代经销模式。与移动医疗设备不同,移动独立软件多通过直销模式销售至B端客户。

  C端销售渠道:移动医疗设备可通过医疗机构、药店及医药电商三大渠道销售至C端客户。早期,药店为最主要渠道,销售占比超过50%。2016年之后,天猫、京东等综合电商平台及1药网等垂直电商平台的商业模式均逐渐成熟,医药电商的重要性程度不断提升,未来有望取代药店成为最主要的C端销售渠道。

  移动医疗器械企业呈现数量多、类型、无明显头部企业三大发展现状,移动医疗器械产品呈现类型杂、价格高、普及率偏低及以小创新为主四大发展现状。

  ②类型杂:医疗器械企业、互联网企业、金融、保险企业、软件供应企业等多种不同类型企业均在移动医疗器械行业有所布局;

  ③无明显头部企业:移动医疗企业由于产品类型广泛,企业难以实现全产业链覆盖,各类型企业均在与原有业务相关的领域布局,暂无明显头部企业出现。

  ①类型杂:所有类型的传统医疗器械产品附带医疗器械软件均有可能发展成为移动医疗器械。可实现医疗用途的独立软件也归属于移动医疗器械范畴。移动医疗器械涵盖范围广泛,产品类型众多;

  ④以小创新为主:移动医疗器械产品多在传统医疗器械的基础上增加“移动”属性,如带有蓝牙、WiFi功能的血压、血糖监测仪等,较少完全创新的移动医疗器械产品。

  软件技术逐渐成熟,硬件产品技术升级及终端需求居高不下共同驱动中国移动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预计2024年将达到1,620.2亿元。

  2017年12月,CFDA发布《移动医疗器械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从国家政策层面指导与规范移动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自此,在技术及终端需求的共同驱动下,移动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稳步增长。根据销售额统计,2015-2019年中国移动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由213.9亿元增长至484.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22.7%。

  2019-2024年中国移动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将以27.3%的年复合增长率持续增长,预计2024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620.2亿元。中国移动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容,主要受以下三大因素驱动:

  云计算、网络安全等技术对于降低移动医疗器械数字化成本,提升智能化水平及安全性意义重大。伴随相关软件技术的逐渐成熟,整体移动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向好。

  显示屏、电池等重要配件呈快速发展之势,尖端技术应用不断加深,有利于移动医疗器械产品性能指标提升,整体利好行业发展。

  移动医疗器械应用科室更广泛,终端需求居高不下,且适用于基层医疗与院外医疗。在国家政策的驱动下,基层医疗与院外医疗发展态势向好,推动移动医疗器械行业规模持续扩张。

  国家政策从指导移动医疗器械行业规范运行,鼓励移动医疗器械创新以及支持移动医疗器械在移动医疗及远程医疗中发挥积极作用三个方面推动行业发展。

  2017年12月,CFDA发布首个针对移动医疗器械制定的官方政策,明确了移动医疗器械的定义、类型、判定原则和注册申报资料总体要求,有利于指导移动医疗器械行业健康发展。此外,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卫健委等机构出台多项政策,支持移动医疗与远程医疗的发展,移动医疗器械作为开展移动医疗与远程医疗的重要工具,发展态势向好。鼓励医疗器械创新发展的政策同样利好移动医疗器械的创新与发展。

  C端移动医疗器械价格较等效传统医疗器械高出50%以上,对消费者经济能力要求更高。居民收入水平及消费水平的提升为移动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C端的移动医疗器械与等效的传统医疗器械相比,价格通常高出50%以上,对消费者经济能力的要求更高。近五年来,中国居民的收入水平及医疗消费支出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为移动医疗器械消费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现阶段中国居民的医疗健康观念仍存在诸多弊端,导致移动医疗器械应用普及率有限。未来伴随中国居民医疗健康观念的转变,在疾病预防、疾病诊断与治疗等阶段均需要移动医疗器械的参与,移动医疗器械普及率将大幅提升,带动行业井喷式发展。

  云计算、网络安全等技术对于降低移动医疗器械数字化成本,提升智能化水平及安全性意义重大,伴随技术的逐渐成熟,整体行业发展向好。

  云计算:云计算具有降低信息化成本、减少重复建设、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加业务灵活性、提升服务专业性等优势,与移动医疗器械结合使用可降低数字化成本,提升智能化水平。近两年,中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升级带动云计算行业发展。中国工信部数据显示,2018年年末中国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数量达8.86亿个,同比净增1.1亿个,移动通信基站同比净增29.0万个,其中4G基站净增43.9万个。此外,虚拟化技术、芯片技术及开源云平台等技术升级均为云计算行业提供了发展源动力。而外部企业上云步伐加速同样拉动云计算技术进步。基于此,云计算与移动医疗器械的结合将愈发成熟,移动医疗器械的应用也将更加广泛。

  网络安全:移动医疗器械通常具有网络连接功能以进行电子数据交换或远程控制,存在网络安全风险。2014年后,中国网络安全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产业规模迅速扩大。2016年后,《网络安全法》、《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十三五”国家网络安全规划》等一系列重大文件相继发布实施,进一步为网络安全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政策保障与法律依托。在此背景下,网络安全企业积极寻求与互联网巨头企业之间的合作,持续创新研发技术与产品,在大数据安全分析、网络安全态势感知、云安全、高可持续性威胁等新的安全解决方案和措施领域均有所突破,产品的平台化和可视化等特点也随之日渐凸显。得益于网络安全的发展,移动医疗器械的运行环境更加安全,应用更加普遍。

  显示屏、电池等重要配件呈快速发展之势,尖端技术应用不断加深,有利于移动医疗器械产品性能指标提升。

  显示屏:与普通显示屏相比,柔性显示屏除可弯曲外,还具有轻薄、低功耗、体积小、便于移动等特点。可弯曲特点使柔性显示屏能够更好地应用于可穿戴式移动医疗器械,并且便于折叠移动。而轻薄、低功耗、体积小等特点有利于移动医疗器械缩小体积,延长待机时间。受中国庞大的电子消费市场驱动,柔性显示屏行业迅速发展,技术不断进步,应用领域也不断拓展。现阶段柔性显示屏在移动医疗器械领域应用较少,随着应用程度的不断加深,中国移动医疗器械性能得到明显提升。

  电池:与普通铅酸电池相比,锂电池容量更高,体积更小,循环寿命更长,充电更快,且不含铅、镉等有毒重金属,更适用于移动医疗器械。受电子产品和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推动,锂电池技术不断进步,成为推动医疗器械移动化的重要因素。

  B端移动医疗器械应用科室更广泛,且适用于基层医疗与院外医疗,二者受国家政策驱动发展态势向好,推动移动医疗器械行业规模持续扩张。

  B端移动医疗设备体积小、可移动、含有医疗器械软件或本身即为独立软件,因此比传统医疗器械应用范围更广,市场需求居高不下。具体而言,移动医疗器械市场需求旺盛体现在应用科室多、适用于基层医疗与院外医疗三方面。

  (1)应用科室多:传统医疗器械难以移动,通常只适用于唯一的科室。以DR为例,传统的DR设备几乎只应用于放射科。移动医疗器械由于体积更小、重量更轻,且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可移动性,能够根据需求在不同科室之间移动,应用范围大幅拓展,如移动DR在放射科、ICU、妇产科、骨科、急诊等科室均有所应用。

  (2)适用于基层医疗:与医院相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占地面积小,资金有限,医师资源稀缺,移动医疗器械通常体积小巧、应用科室广泛,不仅便于存放,而且能够应用于多种场景,发挥更大的价值。此外,移动医疗器械的控制和数据显示功能通过智能通讯产品实现,取消了等部件,降低了原材料成本与设备能耗,购买与运维支出均较小。此外,移动医疗器械具备强大的数据交换功能,更容易通过网络系统实现远程诊断与会诊,能够有效缓解基层医疗机构医师稀缺的问题。移动医疗器械能够解决基层医疗的痛点问题,在基层医疗机构发展前景广阔。

  (3)适用于院外医疗:伴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与医疗观念的进步,医疗不再局限于医疗机构内部,院外医疗需求持续走高。典型的院外医疗场景包括救护车医疗、家庭医疗、野战医疗等。其中救护车医疗和野战医疗的发展高度依赖医疗器械的小型化及可移动化;家庭医疗是院内医疗的有效补充,不仅能够缓解院内医疗资源紧张的现状,还能实现长期护理,辅助院内医疗效果达到优化。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家庭医疗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政策的支持下,家庭医疗逐步普及,对移动医疗器械的需求也将不断上升。

  C端移动医疗设备可有效解决“4-2-1”家庭结构暴露的看护问题,普及程度提升。伴随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的增强,对移动独立软件的接受程度也将逐步提高。C端移动医疗设备体积小、便携、使用方便,能够持续监控使用者的身体状况,并实时传输监控数据给家人或专业的医护人员。C端移动独立软件能够帮助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伴随着C端消费者接受程度的逐步提高,移动医疗设备及移动独立软件的销量都将明显提升。

  (1)移动医疗设备接受度提升:现阶段中国家庭多呈现“4-2-1”结构,暴露出大量赡养问题。居于中间位置的两个年轻人原本就承担了较大的工作压力,还需要同时照顾4位老人和1个小孩,压力极大。移动医疗设备可远程监测老人及小孩的身体状况,并提供健康状况预警、生活习惯指导、服药提醒等服务,能够减轻年轻人照顾老人和小孩的压力。伴随着“4-2-1”家庭结构的普及,移动医疗设备接受度提升。

  (2)移动独立软件接受度提升: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偏低,因此对移动独立软件接受度也较低。接受度低的具体原因如下:①未形成预防观念,疾病未发生或病情不严重时,无就医习惯;②无诊前咨询习惯,直接前往大型医院就医;③对远程医疗存在不信任感,偏好与医生面对面交流。受益于国家政策引导及发达国家先进医疗保健观念的传播,中国居民医疗保健意识呈逐渐增强趋势。根据卫健委发布的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结果,2014-2018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由9.8%升至17.1%。根据《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规划(2014-2020年)》,2020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将进一步提升至20%以上。

  在此背景下,中国患者将逐渐形成预防观念与诊前咨询习惯,对远程医疗的不信任感也将逐渐消除,移动独立软件有望得到进一步普及。

  对企业而言,布局移动医疗器械领域不仅能获得更高的利润,同时还能迅速积累大量医疗健康数据,为疾病研究及业务拓展奠定基础,因此布局该领域的动力较强。

  (1)提升利润水平:传统移动医疗器械增加“移动”类功能,成本增幅低于10%,而终端零售价可提高50%以上,利润提升明显。例如,传统血压监测仪价格通常在百元水平,而智慧云血压监测系统的市场零售价通常在1,500元以上。

  (2)积累大量医疗健康数据:患者在使用移动医疗设备,或通过移动独立软件问诊时,会产生大量医疗健康数据,且这些数据通过网络在患者与医护人员、患者与患者家属之间传输,更容易被收集。移动医疗器械厂商在经过患者同意的情况下,可收集这些医疗健康数据,作为后续疾病研究及业务拓展的基础。

  移动医疗器械具有数据标准化采集、数据集中管理与数据联网应用三大特点,未来有望推动医疗大数据应用加深。移动医疗器械在数据采集、管理与应用方面优势突出,推动医疗大数据应用加深将成为行业未来重要的发展趋势。具体而言,移动医疗数据的数据采集与管理优势包括:

  (1)数据标准化采集。移动医疗器械通常不具备本地数据储存功能,数据需统一传输至某处集中储存。为实现集中储存,数据采集过程标准化程度更高,更有利于后续的数据处理与应用;

  (2)数据集中管理。通过传统医疗器械获取的医疗数据,由各类医疗机构及患者分别保存管理,交叉对比、应用难度较高。移动医疗器械打破了不同用户间的数据壁垒,以患者为标签,聚合所有相关数据,应用更方便;

  (3)数据联网应用。移动医疗器械实现了数据的联网应用,得益于分级诊疗、远程医疗等医疗方式的推行,移动医疗器械将推动医疗大数据应用加深。

  降低成本是移动医疗器械拓展基层市场的关键,产品低成本化趋势将愈发明显。移动医疗器械在慢病管理领域优势突出,慢病管理需求上升促使产品逐渐日常化。

  (一)低成本化:移动医疗器械目前的主要应用渠道依然是大型医院。但是,由于其具有便于存放、应用科室广泛且价格便宜等优势,在基层医疗机构极具发展潜力。现阶段影响移动医疗器械在基层医疗机构普及的最重要原因仍然是价格。以移动影像设备为例,常见的核心零部件如球管、平板探测器、高压发生器等,价格均高达十万至百万级别,导致整体设备售价居高不下,资金有限的基层医疗机构采购意愿较弱。

  过去五年,领先的医学影像设备厂商均积极探索降低产品核心零部件价格的办法,从而降低整体移动医疗器械产品售价。以移动DR为例,核心零部件平板探测器的价格已经有了明显的下降,佳能医疗、普朗医疗等多家厂商推出移动DR产品终端价格已经能够控制在100万以内。未来,移动医疗器械行业低成本化的趋势将愈发明显。

  (1)长期记录数据,实时健康预警。移动医疗器械能够持续记录单个患者的健康情况,并在患者体征异常时及时预警;

  (2)提供远程医疗支持。移动医疗器械的联网功能能够远程向专业的医护人员求助,并实时共享患者数据,辅助实现远程医疗;

  (3)操作相对容易,结果更加直观,适合非专业医护人员使用。传统医疗器械只适合专业的医护人员操作。面向患者的移动医疗器械操作简便、结果直观,充分考虑了患者的使用需求,使日常应用变为可能。

  慢性病难以治愈,需要长期的监测与调理。患者日常使用移动医疗器械进行自我管理将成为慢性病治疗的未来趋势之一。在慢性病患病率不断走高的背景下,移动医疗器械的日常化趋势也将逐渐显现。

  中国移动医疗器械行业市场集中度低,暂无全领域覆盖企业,各细分领域竞争格局差异大。资金实力雄厚的综合性企业有望成为未来龙头。

  移动医疗器械涉及领域十分广泛,在中国市场目前暂无能全领域覆盖的龙头性企业,各细分领域呈现不同的竞争格局,有不同的代表性企业。近两年来,华为、阿里巴巴等巨头企业开始布局移动医疗器械行业。这类型企业由于具备较强的资金实力与资源整合能力,未来有望打破行业现有格局,成为少数能实现软、硬件全覆盖的龙头性企业。

  从硬件水平、软件水平及企业综合实力三大维度出发,综合实力卓越、有望成为行业龙头的企业有望脱颖而出。

  评价标准:本报告从硬件水平、软件水平、企业综合实力三个维度出发,共设10个细分指标,对中国移动医疗器械企业评分,每个指标的评分区间为1-5分,最终根据指标评分与指标权重情况计算出排名前十企业。

  (1)硬件水平:硬件水平包括3个细分评价指标,权重共为30%。该评价维度从产品成熟度、技术储备水平和研发团队实力3个方面对企业进行评价。

  (2)软件水平:软件水平包括3个细分评价指标,权重共为30%。该评价维度从产品成熟度、技术储备水平和研发团队实力3个方面对企业进行评价。

  (3)企业综合实力:企业综合实力包括4个细分评价指标,权重共为40%,是总体权重最高的评价维度。该评价维度从资金实力、客户资源、企业影响力及全产业链覆盖能力4个方面对企业进行评价。

  根据中国移动医疗器械企业评价标准体系,华为、阿里、腾讯及平安以较为突出的综合表现位列前四名。

  根据前文所述的中国移动医疗器械企业评价标准体系,对所有布局移动医疗器械领域的知名中国本土企业进行打分,华为、阿里、腾讯及平安以较好的综合表现位列前四名。联影、东软等企业在移动医疗设备领域表现强劲,丁香园在移动独立软件领域表现突出,但综合实力不及前四企业。

  硬件水平、软件水平、企业综合实力三个维度表现较为均衡的企业整体评分最高。行业内暂无绝对领先的企业,各头部企业优劣势不同。

  移动医疗器械行业目前主要通过提供大数据服务、慢病管理服务、客户关系服务四类服务及远程医疗服务实现盈利。

  移动医疗器械在数据采集、管理与应用方面具有数据标准化采集、数据集中管理、数据联网应用三大优势,而医疗大数据是实现“互联网+医疗”的基础,因此,移动医疗器械厂商能够凭借使用过程中获得的大量优质数据实现盈利。

  移动医疗器械在慢病管理领域优势突出,包括:长期记录数据,实时健康预警;远程医疗支持;操作相对容易,结果更加直观。慢性病难以治愈,需要长期的监测与调理。在慢性病患病率不断走高的背景下,移动医疗通过提供慢病管理获利的趋势也愈发明显。

  客户关系服务主要体现在移动医疗器械厂商与保险公司的合作。移动医疗器械厂商为为保险公司定价、风控提供数据支持。保险公司将移动医疗器械作为保险产品的赠品推出,帮助移动医疗器械厂商获取更多客户资源,从而进一步扩大数据量。

  移动医疗器械具备联网功能,能够远程连接患者与专业医护人员,为患者提供远程“面对面”指导,比文字交流更加畅通、高效。此外,移动医疗器械能够以“人”为标签,储存并聚合该患者的所有数据,为医生诊疗提供充足的数据支持。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