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产业(人工智能产业学院)
一、问题的提出
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尽快在试点院校建立人工智能学院;教育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提出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建立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或人工智能交叉研究中心。作为对政府重要制度安排和社会需求的积极响应,我国诸多高校陆续建立了人工智能学院、研究院等教学和研究机构,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达到100家以上。其中,近年来,有部分高校在成立人工智能相关教学和研究组织时,选择成立人工智能产业学院,从产业一词可以看出,与多数高校人工智能学院发展定位不同的是,人工智能产业学院更突出产教融合,强化产学研用。
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针对高校成立的人工智能学院,有研究者在考察其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并对其成立的动因、价值及如何建设展开哲学思考;也有研究者结合就业调查,从培养高端人才视角探讨高校人工智能学院建设;以及对高职院校人工智能学院的创建动力、行动路径及基本特征展开探索。但是,与高校人工智能产业学院相关的研究成果较为缺乏。
2021年3月,斯坦福大学发布了《2021年人工智能指数报告》,其中明确提到全球人工智能正在呈现产业化趋势。可以看出,当前我国部分高校建立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符合人工智能产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本文遵循实然考察——必然遵循——应然路径的逻辑理路,侧重探索我国高校人工智能产业学院的建设路向。
二、我国高校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建设的实然考察
现代产业学院作为区域创新资源与校内教育资源整合的新型载体,既是学校人才培养链与地方产业链深度对接的关键纽带,又承担培养新工科人才的重任。为具体了解我国高校人工智能产业学院的建设情况,本文运用调查研究法对已有的高校人工智能产业学院进行现状考察,进一步梳理总结出目前学院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一)现状考察
以学院名称主要体现人工智能产业学院为标准,对目前我国高校成立人工智能产业学院的文件、新闻报道、学院网站等内容进行检索,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10月底,已有30所高校成立了人工智能产业学院。本文以被检索到的高校人工智能产业学院为研究对象,依次从成立时间、地域分布、主办学校类型和建设特点等方面对其进行考察。
1.成立时间
从成立时间来看,见表1所示,这30所高校成立人工智能产业学院集中在近4年,并且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其中,较早成立人工智能产业学院的高校是湖南工程学院,该校以计算机与通信学院为基础,于2018年6月挂牌成立了人工智能产业学院。日前,该校进一步与湘潭市人民政府、深圳市宝德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三方合作共建湖南工程学院—宝德人工智能现代产业学院。有16所高校人工智能产业学院是在2020年7月底《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印发后成立的,如安庆师范大学、泰山学院、襄阳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
2.地域分布
从地域分布来看,被调研的高校人工智能产业学院主要分布情况见表2所示,可以看出,华东、华南地区省份成立人工智能产业学院的高校较多,其中,山东省有5家高校人工智能产业学院,江苏省和广东省均有4家高校人工智能产业学院。调研发现,高校成立人工智能产业学院通常与所在区域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现状关联密切。进一步而言,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较好的地区,他们对这一领域的相关人才和技术需求更为迫切,所以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当地有条件的高校成立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如盐城工学院坚持地方有需求,学校有行动,深化与盐南高新区的政产学研战略合作,同该区合作共建西伏河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
3.主办学校类型
从主办学校类型来看,有3家主办学校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有12家主办学校为省属公办本科高校,有3家主办学校为民办本科高校,有12家主办学校为专科(高职)院校。调研也发现,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和部分行业类本科高校多以成立人工智能学院、研究院为主,与这些院校相比,成立人工智能产业学院的学校主要是地方本科高校、专科(高职)院校,他们更加突出为社会培养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型人才。当然,这与地方高校面临的发展形势休戚相关。如今,转型发展已经成为地方院校改革发展的共识,建立产业学院恰是地方高校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选择,能够为推进学校转型提供有力保障。所以,当社会对人工智能产业人才需求日益迫切时,他们率先选择建立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则成为一种必然。
4.建设特点
梳理分析发现,被调研高校成立的人工智能产业学院有其自身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具有良好的前期基础,他们通常会依托本校与人工智能领域有关的专业学院,如计算机与工程学院、信息技术学院、电子电气工程学院、物联网学院等。二是与相关企业合作共建,采用校企合作或引企入校等办学模式,更加突出产教融合,有29家学院有明确的合作公司,主要是与人工智能产业相关的信息技术公司,如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自兴人工智能集团、东软教育科技集团、慧科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三是注重融入新工科理念,高校建立的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充分体现了新工科发展要求,他们积极探索改进人才培养模式,重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之间的有效衔接,更加凸显产学研用。
(二)问题透视
调研发现,部分高校建设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已有一些较好的做法,如在创新学院运行模式、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尝试。但是,由于学院成立的时间较短,多数高校尚处于探索起步阶段,这也符合目前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建设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助力高校建设人工智能产业学院,通过对现有高校人工智能产业学院的建设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他们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培养模式过于传统
从调研结果来看,只有部分高校专门制订了人工智能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还有一些高校人工智能产业学院未能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系统设计,没有充分体现产教融合关于人才培养的有关要求,未能较好地将新工科理念贯穿到人才培养过程之中。因此,高校人工智能产业学院亟需优化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所在地方或区域人工智能产业的需求特点与发展趋势,注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学科专业力量较为薄弱
总体来看,被调研高校人工智能产业学院的整体实力相对薄弱,如缺乏与人工智能专业相关的师资、办学的软硬件资源不足等。由于人工智能一级学科尚未建立,目前我国高校人工智能学科主要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等相关学科。从被调研学院的专业建设情况来看,只有湖南工程学院人工智能产业学院等部分学院有人工智能本(专)科专业,其他学院则是依靠相关专业来开展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培养工作。所以,基于目前这一发展现状,仍然需要持续加强人工智能相关学科专业建设。
3.产教融合不够全面深入
结合调研结果可以看出,绝大部分人工智能产业学院都有与其合作共建的企业,并且有的学院与多家公司开展合作共建。目前,高校人工智能产业学院与企业开展合作尚处于起步期,尽管他们已经从形式上举办了校企合作签约仪式,但多数学院开展校企合作未能真正进入实质运行阶段,还没有将产教融合工作落实落细。
4.办学活力未能充分激发
从被调研的学院来看,多数学院的办学活力未能得到较好地激发,有的只是依靠现有学院增挂了人工智能产业学院的牌子,并没有对学院管理的体制机制给予相应改进。只有齐鲁师范学院东软人工智能产业学院、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人工智能产业学院等少数学院成立了理事会,因而对多数高校人工智能产业学院来说,仍然要继续创新和加强学院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使其更加符合人工智能产业学院的办学特点。
三、我国高校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建设的必然遵循
《指南》为高校建好人工智能产业学院指明了方向,建设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必然需要遵循以下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
互联网小常识:网络需求详细分析包括:网络总体需求分析、综合布线需求分析、网络可用性与可靠性分析、网络安全性、以及分析网络工程造价估算。
(一)发展目标
互联网小常识:非对称加密技术对信息的加密与解密使用不同的密钥,用来加密的密钥是可以公开的,用来解密的私钥是需要保密的,因此又被称为公约加密技术。非对称加密技术可以大大简化密钥的管理,网络中n个用户之间进行通信加密,仅仅需要使用n对(2n个)密钥就可以了。常用的加密算法RSA、DSA、PKCS、PGP等。
高校的产业学院是一种新型组织,应该是高校优质资源与企业优质资源的整合。因此,高校建立人工智能产业学院,要充分发挥区域人工智能产业优势,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积极探索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模式,为服务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需要提供大批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结合我国高校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建设的实际情况,可以将其发展目标分为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
1.近期目标
经过4年左右时间,以区域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需求为指引,已有与人工智能行业特色鲜明、产业联系紧密的高校,尤其是一些应用型地方高校,探索建立人工智能产业学院。从调研结果来看,目前已有30所高校成立了人工智能产业学院,还有数所高校正在筹建人工智能产业学院。此外,也有多所高校已经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研究院。从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有关要求来看,它更加贴近我国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因而部分地方高校可以立足自身实际,及时对已有的人工智能学院、研究院进行合理转型,将其发展为人工智能产业学院,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工智能产业人才的需求。例如,深圳大学早在2018年就与腾讯云联合成立了深圳大学—腾讯云人工智能学院,双方日前又签署了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合作协议,旨在共同探索培养更多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服务于产业升级与国家创新发展的需要。
2.远期目标
高校在成立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后,还需要注重探索如何高质量建设学院。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用10年左右时间,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总体形成……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它为高校确立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建设的远期目标提供了方向指引。从远期目标来看,高校要结合地方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特点与未来趋势,主动探索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机制,切实做到高质量建设人工智能产业学院,使得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人工智能产业需求,进而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贡献力量。
根据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要求,高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建设:一是建立新型信息、人才、技术与物质资源共享机制,促进诸多不同要素的共享利用;二是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强化校企联合参与人才培养;三是创新企业兼职教师评聘机制,积极选聘企业优秀人才担任高校兼职教师;四是构建高等教育与产业集群联动发展机制,做好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有效衔接与协同发展。也就是说,高校需要围绕以上四个方面的机制,针对性地采取具体举措,深入推进学院的内涵建设,努力将人工智能产业学院打造成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进而为我国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育人为本,落实立德树人
建设高校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应将以育人为本作为首要坚持的原则,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建设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应该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对学生开展与人工智能相关的专业教育或职业教育,培养他们掌握人工智能领域的专业本领或职业技能,以顺利实现成长成才。简而言之,高校建设人工智能产业学院,不仅要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以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而且应注重推动学校人才培养的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紧密对接,从全方位、全过程采取多重举措来落实人才培养,进而培养出满足我国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创新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2.坚持产业为要,促进产教融合
建设高校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关键坚持以产业为要,充分发挥地方或区域产业优势,深入推进产教融合。高校要密切联系人工智能产业需求,科学设计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增强人才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适应性,即培养的人才切实符合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而言,就是要坚持推进产教融合,重视产业链、教育链的内在关联,做好产学研用体系化设计,并且能够将人才培养、教师发展、学生创新创业、企业服务科技创新等诸多方面紧密联系起来,促进产、学、研、转、创、用等不同要素之间实现有机结合,借此建立互补、互利、互动、共赢的实体性人才培养创新平台。
3.坚持多方协同,实现创新发展
建设高校人工智能产业学院,还要注重坚持多方协同,即充分发挥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等双方或多方的办学主体作用,通过合理利用各方的力量来建设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现代产业学院。要加强区域产业、教育、科技资源的统筹和部门之间的交流、协调,积极创建学校—企业合作学校—产业园区联合等多种合作办学模式。当然,在多方协同建设人工智能产业学院的实践中,同样要重视加强学院的内部治理,不断健全完善有关规章制度,使其符合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要求与基本特点,进而助力学院实现可持续、内涵式的创新发展。
四、我国高校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建设的应然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要深入把握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特点,加强人工智能和产业发展融合,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在推进人工智能和产业发展融合中,当前我国部分高校选择建立人工智能产业学院,这既是对国家相关制度安排的积极回应,也符合地方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应该看到,高校落实高质量建设人工智能产业学院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运用系统观念来通盘考虑学院建设。针对目前我国高校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依据《指南》中提及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任务,探索高校建设人工智能产业学院的应然路径。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脱节是导致我国人力资源供给水平不高的重要因素。建设高校人工智能学院要重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高校建设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其核心任务是培养该领域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这就要在以往人工智能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要求,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尤其要持续优化课程体系,使之能够匹配当前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需求。可以从三个方面给予落实:一是教学方法方面,积极运用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开展教学;二是培养模式方面,注重引入合作式、任务式、项目式、企业实操教学等多元化培养模式;三是育人实践方面,协调推进不同主体之间开放合作,全面落实多方协同育人,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现代产业学院聚焦未来工程科技人才的核心能力,尤其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开展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注重构建与之匹配的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环境,扎实做好学生的实习实训工作,把学生培养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型人才。从实际情况来看,高校开展实习实训工作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校内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如引入企业研发平台、生产基地,在校内建设具有生产、教学、研发、创新创业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实验、实习实训基地,便于学生在校内就能参加实习实训;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将学生派送到合作共建企业,在生产一线参加实习实训,并由企业安排优秀的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兼任实习指导教师,具体承担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训工作。通过对学生开展系统的实习实训,既要引导他们在做中学,注重培养其工匠精神;又要帮助他们及时了解和掌握一线从业者应该具备的专业本领和职业技能,以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对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的实际需求。
(二)提升学科专业质量
要依据人工智能行业和产业发展的前沿趋势,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相关要求,将新工科理念融入人工智能有关学科专业建设中,以大力提升人工智能领域的学科专业质量。基于目前人工智能一级学科尚未成立,以及人工智能本(专)科专业获批时间较短,高校要具体推进人工智能学科专业建设,一方面,应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既要选优配强校内的教师队伍,又要加强产业教师(导师)队伍建设。例如,鼓励学校将合作企业的优秀技术、管理人才聘请为兼职教师或行业导师,健全完善教师队伍激励机制,不断提升学院的教师队伍水平。另一方面,要开发校企合作课程,如跨学科交叉课程、项目化课程等,课程内容应符合行业标准、生产流程、项目开发等产业需求,将其运用于日常教学活动中,使得培养的人才更加贴近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需要。
(三)深化产教科教融合
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应该贯彻落实新工科培养理念,既要做好产教融合,又要做好科教融合,即通过产教科教双融合来助力产业学院实现高质量发展。产教融合是推动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有效举措,是地方高校实现转型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高校人工智能产业学院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突出产教融合,所以在学院建设实践中,必须要深化产教融合,做好产业链与教育链的有效衔接。当前,我国产教融合在实施过程中的困境制约着产与教的深度发展。因此,高校应该根据产教融合的相关要求,切实将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培养贯穿到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实现教学与产业之间的密切结合,以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例如,学校与企业可以通过整合双方资源,充分发挥彼此的人才优势,围绕人工智能产业技术中的有关问题开展协同创新,并在开展产教融合中践行人才培养。
与此同时,学校还要结合自身发展实际,高度重视推进科教融合,这也是建好人工智能产业学院的重要抓手。当前,我国高校普遍重视产学研合作,积极与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产品研发、成果转化和项目孵化等工作,进而共同完成科研任务、共享研究成果。进一步倡导的是,要借此推动科教融合,将研究成果及时引入教学活动中,注重落实科研工作与人才培养的积极互动,更好地发挥产学研合作的示范效应。通过深入践行科教融合,使得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培养更加具有针对性,并且能够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以适应我国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
(四)完善管理体制机制
现代产业学院是产教融合不断深化的新型组织模式,高校要建设好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就应该充分把握好现代产业学院的基本特征。可以看出,与其他类型的二级学院有着显著不同,它相对突出与人工智能有关行业、企业交流合作,更加凸显开放办学的具体要求。基于我国高校人工智能产业学院自身的特殊性,要真正建好产业学院,就必须完善学院管理的体制机制。要重视学院自身的内涵建设,高校应该结合人工智能产业学院的特点,给予学院一定的办学自主权,不断激发学院的办学活力;健全完善有关规章制度,创新学院的内部治理结构,以助力学校实现转型发展和服务区域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需要。
更为重要的是,高校要将完善学院管理体制机制的举措落实到具体实践中,切实加强学院内部治理。有研究者认为,现代产业学院是一种新型的混合型办学机构或组织,其内部治理应以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为核心。结合当前我国高校人工智能产业学院的特点,建议从以下方面推进落实:一方面,强化多元主体协同,即高校、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之间形成共建共管的组织架构,如成立理事会、管委会等,进而赋予学院发展所需要的人权、事权、财权,使其制度体系能够得到充分保障,实现运行更加科学高效;另一方面,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应该充分考虑到区域、行业、产业的特点,密切关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趋势,在坚持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合理优化相关资源配置,以实现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
本文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年第4期,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引用本文请标注:方兵.我国高校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建设:实然、必然与应然——基于30家人工智能产业学院的考察[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4):52-58.
互联网小常识:因为蓝牙技术可以方便地嵌入到单一的CMOS芯片中,因此它特别适用于小型的移动通信设备。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