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传播时代电视新闻内容创新探析
电视新闻的移动传播不仅有效提高了新闻信息的到达率,也改变了人们对传统新闻节目的接受习惯和审美趣味,受众渴望参与到传播活动中来,同时对电视媒体所提供新闻产品的内容、品质、样态等更为挑剔。
在风起云涌的移动传播时代,电视新闻人如何打破思维定势,不断改善采编水平、丰富节目样态、生产出适合移动传播的新闻信息产品,从而“黏”住更多用户,确保主流媒体的“喉舌”功能不减、引导方向不偏、受众群体稳中有升?本文试对此做初步的探讨。
传统媒体时代的宣传报道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传递,主导权掌握在媒体手里,受众只能被动地接收信息。而移动互联网则打破了信息的不对称状态,普通受众的参与权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支持,传受双方的交流互动成为可能。
“带着你的问题,我来跑。”2018年全国“”期间,浙江卫视通过“中国蓝”微信公众号广泛征集网友微心愿,在《浙江新闻联播》中策划推出《我提问》专栏。“如何培养乡村好教师?”“基层如何留住好医生?”“‘海归’如何引得进留得住? ”……节目中,网友分享各自故事,讲诉对大会的关注,就关心的问题向代表委员提问;主持人第一时间把网友心声传达到现场,与代表委员面对面交流;代表委员则结合大会精神,就网友关注的民生话题答疑解惑、建言献策。传统主流媒体和新兴网络媒体有效互动、同频共振,不仅拉近了新闻报道和受众的心理距离,也大大增强了受众对报道内容的认可度,参与互动的网友在几天时间内就达到上百万。
受众每天接触到海量信息,他们在接受信息后往往会产生新的看法,并渴望通过一定的方式跟媒体交流,参与公共事件讨论,进而影响他人、改变世界。移动传播时代,广大电视新闻工作者要转变过去单向的信息传播模式和传统的内容生产模式,放下身段研究受众的信息需求和表达需求,创造实时、高效的互动沟通渠道,为受众提供广阔而自由的发声平台,以交互的双向传播告别传统的“自弹自唱”,从而实现更好地传播效果,提升受众的新闻黏度。
主题报道一直是电视媒体担负的主要任务之一,然而近年来部分报道图解政策主题浅显、宏观有余生动不足、说教味重手段单一,使受众产生审美疲劳。在移动传播时代,宣传是否有效不能再以先前的“站位高”“篇幅长”“规模大”等指标来判断,而应看传播的内容能否让受众“入耳入心”,能否产生共鸣、引发讨论,并带来规模化的分享和转发。
2017年春节期间,央视新闻中心抛开主题报道常用的宏大叙事,在《新闻联播》中推出大型成就性报道《厉害了,我的国》。这组报道广泛征集受众及用户的视频和图片,让受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站在普通百姓的视角讲述身边的变化和眼中的中国故事,展现普通人作为新时代的见证者、开拓者和建设者的自豪感和精气神,鲜活生动,充满情感张力。不少网友表示,自己过年时像追连续剧一样追《新闻联播》,“厉害了我的央视。”
2017年下半年,东方卫视大型成就性报道《海上今朝》同样降低了报道视角,采用“大主题与小切口”“大时代与小故事”有机结合的节目样态,将上海五年来的恢弘成就融入到具体细节的叙事之中,把创新发展的大主题、社会格局的大变化化解得轻巧灵动、幽默温馨,充满生活气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许多网友纷纷跟帖表达自己的“观后感”。
《厉害了,我的国》《海上今朝》让主题报道的“身段”低下来,从受众的个性化微视角来透视大时代,用百姓听得懂的语言、喜闻乐见的方式把重大主题宣传变为百姓身边可触可感的“近新闻”,增强了立体感、亲切感和代入感,实现了新闻价值和传播效果的高度统一。
《厉害了,我的国》《海上今朝》的成功也给电视新闻人一个有益的启示:在移动传播时代,我们要精准找到受众兴趣的“切入点”、情感的“共鸣点”、价值观的“共通点”,将“高大上”的议题设置与生动亲和的传播形态有机结合起来,将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落细、落小,落实为各行各业的生动实践,落实为百姓身上质朴真实的获得感和自豪感,从而实现主题报道由硬性灌输向柔性渗透的转变。
编者按:近期,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成为热点。相比尚不熟悉互联网的老人,已经能够熟练掌握互联网应用操作的老年网民同样面临网络谣言、网络、虚假广告等陷阱,他们抵御风险的能力远低于年轻网民。…
在现代社会数字化与智能化飞速发展的当下,老年人与互联网之间的“数字鸿沟”已成为必须逾越的课题。2020年底,工信部正式印发《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方案》。…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