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通行证(移动互联网通行证怎么注)
全文共5800余字,耗时20分钟深度阅读
8月14号微博认证为腾讯微信安全风控中心高级总监郑立鹏发微博称说大家期待的应用号就要来了。这一消息引发了很多人对应用号未来存在的形态和模式的猜想。市场存在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说应用号的存在方式同服务号一样,可以在联系人里出现;另一种说法则是说应用号会存在于微信界面的底部单独存在。两种猜测象芽君觉得都是微信推出应用号存在的第一状态。
今天我们来谈的是微信应用号第二种存在的形态是系统级平台,类似于开源的安卓的系统:微信OS!
左右可以滑动,第一种形态的是那种猜想
我讲三个大的背景或许你们更能理解我今天说的猜想内容:
1
微信深度替代SIM卡的网络地位
微信正在深度替代手机SIM卡在网络中地位,已经颠覆了我们对电话这种沟通工具的认识。今天的微信是什么,换一个思维重新看待手机,你就会发现如果不是手机卡让我们通上网络数据,恐怕SIM卡其他的作用都逃不了人们对其渐渐忽略的冷漠。手机从落地开始的作用就是连接人类、社交。这一连接方式到今天都是基于人类发现了第一代信号:数字信号,而第二代的连接信号是:网络信号。
从第一代信号迭代到第二代信号,我们发现网络信号是一直依赖于数字信号的,从我们将电话线接入到台式电脑连通网络,到今天我们手机端插上SIM卡,连通数据。不论是电话线或者光纤还是SIM卡,更多的作用是实名制和连通网络。说到这里你我之间能理解的就是:第一代信号能够存活至今是因为它成为了连接和普及第二代信号的介质。没有SIM卡我们没办法绑定银行卡,因为我们缺乏一个来自于地面的介质传递真实性,这是未来的最大作用,接收网络则是过渡了人类今天网络信号没有全面覆盖的尴尬时期。
你今天用微信多还是发信息多(当下)?微信使用时间比去年增长了吗(未来)?发短信和通话时间下降了吗(过去)?三个问题你可以判断未来主流的交流工具会是什么!
到了今天你再看看网络的普及率,WIFI的普及率,人们通过手机卡打电话的频次不断降低,而在互联网上因为沟通的迁徙效应所带来的就是老的少的都开始使用网络工具交流。那张存在于手机里的SIM卡渐渐也只能充当我们在互联网里的一个身份证明或者网络的连接器,主流的社交将渐渐从电话、短信完全转移到微信上。而通讯公司在这种处于历史性的尴尬阶段,最痛亦是最难熬。
微信替代电话和短信社交后,还具备媒体、应用、支付,再看它的形态是不是更接近系统?
2
应用号的成本结构
如果单单从订阅号作为标本来判断应用号的成本结构,这是显而易见的,一个应用号的制作成本一定低于一个APP开发的成本。恰恰此时的市场需求正是一个技术和推广成本低于APP,但又高于订阅号这样一个产物。
你不得不佩服腾讯团队,他们即便意识到自己早就能够办到的事,也依然等待一个最佳时机。古人云来的早不如来得巧,说到这里有一个案例就是:大名鼎鼎的无线网络技术公司【高通Qualcomm】,在1985年就诞生了这样一家研发无线网络的公司,当时的手机是数字手机,连普及都成困难,更别说联网了; 整体市场对网络的需求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高通Qualcomm】公司一直熬了长达二十多年才迎来了手机迭代所带来的技术需求。所以我说微信这一时刻诞生应用号是来的巧。
说了一些废话,来说说成本结构。应用号的成本结构低于APP的成本结构毋庸置疑,最主要的是推广。从目前的推广数据:APP装机成本摊到20元\人,而在微信上的成本仅需7元。 再到人员成本,一个APP的系统开发至少需要15到25人,开发还要分为两种:IOS和安卓。开发周期又需要等上几个月。这些目前存在的市场痛点都能通过应用号得以解决。
3
微信的全球化背景
通过手机号注册微信,其实这一步骤就已经让微信拥有了等同于手机号的作用,并且微信还支持支付等各种功能。有意思的是,微信的聪明之处就在于账号的唯一性,这一原则也让他可以成为新时代各APP之间的通行证。
我们把目光再抛向更广阔的地方,连通世界的并不是手机号(数字信号),而是互联网。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点,我们注册各种应用账号需要手机号码,如果遇到国外的应用常常会没办法注册,手机号码的限制是因为注册手机号码有区域性,所以便有了国家和语言所带来的限制,而微信国际版和本土版本,通过手机号本地注册后在网络上则是相同的。不知道你能不能理解我所说的这段话的意思,那你这样理解一下:在APP的注册时,手机号码各国是不通用的,如果你把微信看作是手机号的时候,你再来看,那任何一个连通网络后的设备,只要能够登陆微信,就有让各种APP实现串联。
微信登录和手机号登陆的区别是什么?
微信登录简化了注册步骤,APP则获得了用户的简单数据,但如果你想让用户完成实名认证,或者真实的注册数,你就必须让用户注册,但应用号就砍掉了手机号登陆的步骤,直接实现全网统一登陆,简单高效。
如果任何一个APP开发国际版和本土版本,还能通过微信来实现简化注册,还拥有支付能力,这意味着移动互联网将有可能实现全球化,象芽君称之为:微信全球化背景。
这是一个自带通讯支付、媒体、应用的庞然大物,如果你有足够的想象力,上述三点在你的脑海里会掀起前所未有的巨大波澜,令你坐立不安。
我脑海里认为手机号是人类连接网络的开始,而微信则是连接的迭代版本。以手机号作为与地面结合的点实现网络连接和实名制,微信才是真正成为全球移动互联网的通行证。
对两个开源带来的变革
当我说到微信会颠覆当下移动端的格局时,这里我还要提及我认知范围内两个技术的开源所带来的巨大机会。
对于开源我并不是程序员所以懂得不多,但理解的意思并不会有太大的偏差。就是将一项技术实现开放,降低整个产业链的成本的同时,也为自己带来了巨大的用户数和数据。
谷歌安卓的开源
第一是谷歌将自家安卓系统实现了开源并向所有厂商免费开放。当时,人们都意识到了普及智能手机是一次机会,但唯一的难点就是在系统研发上(第一门槛)。这里要来说一下小M手机当时所谓的低价策略,这样你更能明白这种开源带来的行业震动。
小米的雷布斯同学看到安卓开源后,已经意识到节省了开发系统成本之后的手机客单价是可以进一步拉低的,而此时如果希望自己拥有一个单点突破的能力:便宜,就一定要实现量产,一来量产能带来硬件成本的降低,二来价格低了能造成行业的讨论。
这也就给互联网带来了一种新的购物方式:预售。
为什么交付很慢?就是因为XM想实现量产,但又不能一时凑到这么多的订单,所以通过预售来实现大量订单的收集。第一代XM手机据说有交付期有3个月,更有半年还没拿到手的,可见XM成功的用预售手段遮掩了没有产业链所带来的尴尬。
开源除了降低研发成本以外,也降低了参与成本。比如国内的:锤子、魅族、一加.....都是因为谷歌安卓的开源所参与进来的,加速了中国智能机的普及,后面影响了整个行业的机会,如果智能手机没有普及怎么会有中国第一波的创业潮呢。
互联网+的诞生也是因为智能手机的普及,可见开源的威力
VR技术的开源
第二个开源我要说的是:VR,今年被称为VR元年,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因为VR的技术被开源了。同上所述,降低了将VR商业化成本,这一现象的具体表现在中国VR相关公司的融资榜单上。今年VR融资公司多达三十多家,而且是集中出现的。
(已融资的本土VR公司)
减少了研发VR的成本还有专利费之后,行业门槛降低,大量的外部人员挤进和行业。
对 微信OS 的一些猜想
上述两个案例都是因为开源所带来的机会,如果应用号等同于这种开源的手段,那势必成为一个新的移动端。
利他心是叩开新时代大门的钥匙,高效率、低成本是商业迭代的本质。
公众号目前处在一个无法提供更高标准服务的一个阶段,大家都在聚粉,向APP导流、或者接广告,广告的导向依然是卖货和导流。此刻如果出现应用号,对于微信或者我们有哪些好处?
简化步骤
原本的导流是要通过触及链接——进入下载页面——点击下载——再到各系统对应的下载页面——下载安装——用户再次注册,这中间因为时间成本而流失的客户有多少我们不知道,但从我们自己对这样一个下载场景的角度上来说恐怕流失数量很大。
如果我们有了应用号,媒体和应用之间实现无缝对接,首先是少了一个注册步骤(授权登陆即可),再而就是少了来回切换APP的时间,这部分就足够挽回很大一部分因为繁琐步骤而流失的用户。
让内容连接服务
订阅号更多提供的是内容,链接人群,而真正没有衔接的是深层次服务。目前活跃的且有价值的公众号应该在三百万个(个人判断),能够提供服务的很少,多数都是纯粹的媒体,导流的居多,接广告本质上也是给其他品牌导流。
应用号在功能上介于APP和订阅号之间,让提供服务的门槛进一步拉低,有助于中小企业加速创新,中国上一次的创业潮正是基于安卓的开源所带来移动端的开放,各种服务往线上涌去。你如果拥有想象力就会发现,微信的应用号将带来更加巨大的创业潮,因为门槛更低,小而美的公司会大量绽放。
硬件标准降低
微信OS拉低智能手机对硬件的要求,全球的手机制作已处于瓶颈阶段,这个阶段手机的硬件已经发展到没办法可变了,创新乏力。手机存储器已经可以达到电脑水平,像素2000K,处理器十核......完全满足需求了。今天世界有没有哪一家公司能够提供像当初Ipone4那样,颠覆每一个人对手机的认识?硬件上想冲击人类需求的已经没有可能,至少这5年内的技术达不到让人们更换硬件的水平。
应用号属于最轻量级的应用,否则就没有它的意义了。百度之前有做过过类似的轻应用,但如果让我分析它与微信应用号两者的不同。恐怕我又要花上一天的时间来写。(我某不才,文笔不行)我只说三点:用户数量不如微信,用户黏性不如微信,无社交没有唯一性,比如微信号的唯一性等同于互联网里的手机号码,百度的轻应用依然要注册使用,而微信则是击穿了这一步骤。
今天人们普遍反映的是内存不够,也不够流畅。硬件标准降低后可能一部手机能使用更长时间,内存小也可以够用。如果微信的系统再开源之后,将倒逼行业从另一方面创新。本来手机行业的创新是软件越大,我就越把芯片内存量做大,把东西做小,但成本极高。而微信是反过来,把APP变得越来越小,让原来硬件行业的角力点将发生变化。
去中心化的公平性
马化腾说:我们认为未来的互联网是一个去中心化的世界。揣摩这句话的当初我们都仅仅以为这不过是微信的做法,有特色但那又能怎样。但你放眼于微信系统的时候,这就是极其恐怖的事情。谁都知道中心化的地盘上永远都是弱肉强食。
中心化的搜索、商业、媒体....,永远都有排名来阻碍着创新的弱者,为什么这么多人做公众号和认可公众号的价值?因为微信中没有流量的大节点,比如你去淘宝买一个东西,你一定会浏览搜索结果中前面两页的产品,而两页之后的无数个商家几乎是没有人会去注意的,所以排名越靠后就越没有销量, 这是排名造成的流量节点。
去中心化之所以公平是因为没有来自官方对品牌方或者个人做价值的判定,大品牌小品牌全靠口碑和第三方的媒体投放带来的。竞争者越多我们就越会发现,公平的战场是第一位的。
微信在整合什么?
微信实际上整合了因为SIM卡背后的个人信息,因为手机号码我们得以注册各种APP,品牌通过手机号码提供各种服务。手机号让我们与网络对接。但微信所做的就是整合了中国绝大多数SIM卡的信息。
当我们用手机号验证银行卡确定真实身份以后,你的微信等同于你的网络身份了,手机号码并不具备网络属性,它永远无法让各种APP串联起来,如果说今天的银行成了微信和支付宝的线下门店,那今天的手机号码则等同于微信连接地面的工具。
微信将更高效更安全的替代掉手机号码在网络中的地位,应用号中我们注册步骤没有了(授权即可),实名认证的步骤不用了。而且应用号还不用下载安装来回切换,这种极其简单的情况下会带来所有的APP向微信再次迁徙,迁徙意味着机会,不及时的就会被后来者击杀,就像从PC端转移到移动端一样。
如果你再不相信我所说的,我们来看阿里对其抵抗的几个证据,来证实我所说
阿里的焦虑
支付宝做社交的速度突然加快,没有一点防备的就发布了新的版本,为什么?很多人的猜测其实都是错的,因为他们没有联想到阿里的YUN OS,没有大的视野背景下的思考都是错误的。着眼阿里yunOS,做社交一方面是为了方便日后YUN OS上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社交工具来对抗微信OS,另一方面担心微信OS上屏蔽支付宝所带来的打击,社交是系统的根源,手机本来就是因为社交才诞生的,如果自己的用户会因为使用微信而放弃他的系统
这两个焦虑将彻底印证我上面所说的应用号是微信OS的前兆。支付宝社交在春节期间已经被吐槽声淹没了,但你看7月末直接上架新版本,并且不顾及任何来自市场的吐槽,其对抗微信的心理已经到了火烧眉毛的节骨眼上。
一旦战火从APP烧到系统上,必有一伤。
再放眼阿里的生态,早已经为未来自己系统端社交、媒体、直播埋下了伏笔。而微信亦是如此,只有百度的眼界停留在了这个安卓和IOS两家独大的今天。阿里和腾讯的生死之战远没有到来,系统战争的成败才会成为决定性的因素,因为腾讯系如果系统普及了,屏蔽阿里系的支付方式则是致命打击。如果阿里yunOS系统普及后屏蔽腾讯系或者限制支付也是致命打击。谁进入对方的框架都未必是好事,市值相当;这时候古人云的一山容不下二虎,就显得颇为精巧。所以你看,我说中国互联网最大的战役远没有打响,但从形式来看双方已经摆开架势。
前几天阿里系的天猫和淘宝又提高了对商家放置微信二维码的打击力度,微信这边则是放出应用号呼之欲出的消息,你看这两条消息的画风。一方面采取打击的对抗姿态,另一方似乎在释放集结号的信息。
说了这么多,来看一下国外最近对微信这个超级APP的报道,或许你理解的更深。
微信:社交、媒体、支付、应用、服务。 这哪里还是一个软件,这分明就是一个系统啊。
半个多月前大家应该都看到过那份来自腾讯研究院的PPT吧:2018年是中国的互联网的第三次创业潮,第一次PC端,第二次PC向移动端,第三次移动端被整合到微信端。如果我们来推算应用号诞生于2017年初,那一年的发酵后正好是2018年,天时、地利、人和。
注:象芽文笔捉襟见肘,反复看都觉得未能满意的将自己脑海里那个场景用文字复原,各位勉强看过,也声明本文仅为象芽的个人看法,仅供参考。如有转载请联系授权。
- The End -
点击关键字,看更多内容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