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rPods卖得火爆更有“爆炸”风险?先不管真不真但一定要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0-06-15

今天上午,Redmi红米手机正式官宣Redmi K30至尊纪念版,该机目前已经悄悄上架天猫苏宁易购官方旗舰店。这也是继小米10至尊纪念版官宣后,雷军十周年公开演讲中确定发布的第二款产品。 如600880股票

AirPods卖得火爆更有“爆炸”风险?先不管真不真但一定要600880股票

AirPods可以说是苹果近几年的唯一的明星产品了,在iPhone、iPad与Mac创新能力持续走低的今天,以AirPods为首的可穿戴设备已成了苹果收入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就像所有内置电池的可穿戴设备一样,AirPods也面临着一些安全隐患,考虑到AirPods的累计销量已经破亿,即使是0.001%的产品质量问题也足以酿成大祸。

比如前段时间一位用户的AirPods Pro就在使用时发生了爆炸。

据悉,这位用户的AirPods曾出现杂音,也曾在手机上出红色感叹号提示。售后在检测后认为耳机需要更换,但因为缺货所以没有换成。之后继续使用这副耳机时就出现了升温、冒烟等现象,并最终发生爆炸,这也是AirPods Pro目前首个案例。

分析

在正式的调查报告发布之前,我们对这次AirPods Pro爆炸还有着很多疑问,这次事故究竟是苹果品控不行还是用户不当使用,我们也不得而知;但就AirPods来说,这并非第一次发生事故了。

早在2018年,一位用户的AirPods就在使用时冒烟,并最终发生爆炸;当时用户及时发现,仅造成了轻微烫伤。AirPods的电池盒也曾在用户口袋中突然起火,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

不同与曾经的Galaxy Note 7电池安全事件,就AirPods的情况来说,我们很难将其与苹果的做工或品控挂钩,这些AirPods自燃爆炸的现象应该也只是个例。

但即使是出现概率再小的个例,如果发生在用户身上,对用户来说那就是100%的损失,所以我们也应该正视可穿戴设备的安全隐患,将风险降到最低。那问题就来了,我们平常已经见怪不怪的可穿戴设备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安全隐患呢?

可穿戴设备安全隐患 过敏

我们先从最轻微的一样说起——过敏。现在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续航时间越来越长,一些智能手环充一次电甚至可以用大半个月;而且出于健康监测、心率监测的原因,不少用户都会长期佩戴智能手环,仅在充电时将其取下。

长时间佩戴不仅要求品牌在设计时采用更舒适、耐用的材质,也将过敏这一现象带到了用户面前:曾经的运动手环领导品牌Fitbit就遇到过手环过敏的问题。

最初,他们的运动手环金属扣部分被检测出含有金属镍,可能导致过敏现象。在调查中有超过一万名用户表示他们出现了过敏症状,Fitbit只好对这款腕带进行召回;但就在召回并更换手环材质后,Fitbit手环依然造成大量用户的皮肤过敏现象,但与上次的金属扣不同,这次过敏现象很可能是因为表带本身的材质原因。

在面临多次产品召回后,Fitbit也只好允许用户全额退款,并重新设计后续产品,避免过敏现象再次发生。

漏电

过敏可以通过更换产品用料来修复,但对于漏电来说,重新设计似乎是唯一的决绝办法了。在智能穿戴设备采用无线充电方案之前,可穿戴设备,尤其是智能手表,通常只有两种充电方式:要么设计一个数据线接口,要么使用专门的充电触点。而LG早起的智能手表,就栽倒在充电触点上。

在谷歌发布Android Wear智能手表系统时,共有三个手机品牌发布了对应的智能手表为谷歌保驾护航。其中有我们熟悉的Moto 360外,还有一款来自LG的智能手表LG G Watch。与采用无线充电的Moto 360不同,LG G Watch采用了充电触电的充电方式。

因为充电触点直接暴露在智能手表的背部,并与用户手腕直接接触,当用户运动出汗时,这些触点有可能会发生漏电现象。虽然LG尝试通过软件更新的方式改变充电触点的激活策略,但金属触点在汗液的影响下依然会带来电流通过的“酸爽”。

自燃

最后则是电池自燃、爆炸的问题:我们希望可穿戴设备尽可能的便携,但也希望它们的待机时间尽可能得长。这对产品的电池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品牌也只好压缩产品部件的尺寸,为更大的电池留下空间。但这种越来越紧凑的设计也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首先,越来越局促的内部空间意味着品牌无法在电池周围留出安全距离,在产品跌落受到冲击时,电池受损的几率会更高。其次,越来越薄的外壳让电池更容易受外界温度影响,比如将AirPods放在电热器附近时,AirPods内部温度也将提升得更快,这些都提升了可穿戴设备自燃的几率。

更不用说进水与第三方配件所带来的安全隐患了:我不少朋友都有把AirPods丢到洗衣机里的经历,而几乎所有人将耳机取出后都会选择继续使用这副泡水AirPods,即使液体入侵有可能造成AirPods短路甚至自燃。至于第三方充电器、甚至是“第三方AirPods”背后的安全隐患,我们更是无从得知。

总结

当然,我并没有否定可穿戴设备的意思,作为一个长期使用智能手表与智能手环的用户,我非常认可可穿戴设备对生活的帮助。但在我们把越来越多锂电池绑在身上之前,我们仍需正视可穿戴设备背后的安全隐患。

即使抛开电池自燃这种极端状况,就最基本的过敏现象来说,又有多少人在电商平台选购配件时会关注生产厂家是否正规呢?在网上购买便宜的表带、手环前,又有多少人留意过这些“低价配件”的原料有无安全隐患呢?

作为消费者,我们无法改善品牌背后的安全隐患,所以在购买时,我们更应该挑选相对安全有保障的品牌,从而将智能设备的安全隐患降至最低。

(在看:AirPods都爆炸了,你还敢用可穿戴设备吗?)

600880股票 小米成立十周年,技术研发已成外界评判这家明星公司未来发展的重要指标。 去年,小米成立技术委员会,这被视作其全力攻坚核心技术研发及前沿科创领域的一大标志性举动。 而作为小米技术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